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用‘心’去写的就是不一样,完美的背后都是对细节的把握”——访国家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水利与环境学院张睿老师

作者: 来源:水利与环境学院 张译文 李彬   发表日期:2020-12-25    

张睿老师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类二噁英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的鸟类生态毒理和分子致毒机理研究。张老师学术成果颇丰,目前,已经在环境领域SCI源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其中5篇发表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上。

严谨坚持 精益求精

采访伊始,张老师对他获批的国家青年基金研究项目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个项目是研究溴代二噁英的鸟类相对毒性效力及其种间敏感性差异的分子动力学机制的。溴代二噁英是一类具有易挥发性、强亲脂性和环境持久性的高毒类二噁英环境污染物,在各种环境基质中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均较高,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政府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建议将其纳入毒性当量因子方法,但鸟类毒性数据的严重不足导致鸟纲特异毒性当量因子无法推导,不利于其鸟类生态风险评价的开展。因此,这个国家青年基金研究项目拟选取16种溴代二噁英为目标化合物,通过一种新型鸟类芳香烃受体荧光报告基因实验,研究其鸟类物种特异的相对毒性效力及其类二噁英毒性的鸟类种间敏感性差异。另外,为了探究种间差异的微观机制,以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通过细胞内结合亲和力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配体—受体结合亲和力及其复合体三维构象变化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参数与鸟类种间相对敏感性的关系。该研究不仅能为溴代二噁英鸟类毒性当量因子的推导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技术方法,而且将进一步阐明类二噁英毒性鸟类种间敏感性差异的更深层次机制。

张老师说,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创新点,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谈及这个项目的研究出发点及可行性时,张老师说,关于氯代二噁英的研究已相当全面,此次选择申报这个项目,一是这个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再者,他有研究基础,他曾经主持过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溴联苯的鸟类相对毒性效力及其种间敏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济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氯联苯硫醚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毒性的分子致毒机制研究》,可以说此次获批的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是他前期研究成果的延伸。综合看来,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张老师说,近期,国家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印发《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的通知,张老师的研究结果将能为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提供部分有利的数据支持。

谈到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看法时,张老师说:“应用研究是前人研究基础的那棵树上所结出来的果子;短期内看来,基础研究是无法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但它就像一颗种子,正在发芽,正在成长,总会有结果的那一天。”

张老师说,经过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如今,他对学术研究很自然地能做到精益求精,比如,他发一篇论文之前总要反复地斟酌每一个字词每一段语句,修改每一幅图片,仔细核对每一组数据,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可能会有些费时费力,但用‘心’去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完美的背后都是对细节的把握。张老师说:“我希望好好教课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在自己专业领域贡献一些微薄之力。做科研最要不得的就是功利浮躁,稳步求进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张睿老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将一份赤诚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研究领域。

教坛无言 不忘初心

谈到学习,张睿老师说,他建议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做好人生规划,规划好未来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所定位有所打算,还要明白在当下要学习积累什么。除了学知识以外,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也要多多涉猎。张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多多读书,学无止境,“学历决定了我们的起点,不要让学历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瓶颈。”张睿老师也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他坦言,看到自己班里的同学有所成长,毕业的时候能有好的发展,就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是否考研是当今大学生面对的一个问题,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这个问题就牵绕着无数学子的心。当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张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希望大家都去尝试。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一个人在求学道路上走得越远,自己的阅历会更加丰富,相对其他人来说起点也就越高,机遇也就越多,这样自己的上升空间也会很大。”

张老师还结合自己亲身的体会以及当今中国现实的就业情况,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当代大学生还应注重培养以下能力和素养:首先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要刻苦勤奋,知识的积累需要坚持不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会获得一些感悟和灵感,才能取得一些好成绩,三分钟的热度很轻松,长期的坚持不容易。其次是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如果将来想从事学术研究的话,在学生期间,就要自己督促自己多多阅读文献,培养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思考,面对问题要有自己的想法,提高能动性。再次要培养兴趣,“兴趣是让人坚持不懈的因素,兴趣会让人走得更长远。”最后一点就是不要闭门造车,要多与老师、同学们以及科研组的师哥师姐交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时,与专家的交流能够碰撞出更加奇妙的思维火花;同时,科研赛事也要积极参加,这能培养同学们基本的学科素养和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还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针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方向,要加强相应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构建知识素养框架。

谈到当今大学课堂时,张老师说:“如今的大学课堂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课下与老师的交流沟通比较少。课堂上,老师应该尽好自己的职责,尽可能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针对现在某些课时较少的课程,张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要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整体的框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把重点的内容都仔仔细细地讲明白,对于零碎的知识点,老师可以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清楚。”

张老师对于创新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创新是在已知领域的基础上探索未知,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编织自己知识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同等重要的。”张睿老师还给笔者介绍了很多专业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告诉同学们平时要多学学文字、图片及数据的处理,因为这也是一种技能储备。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流逝,采访已接近了尾声。张老师在教学科研中秉承的严肃认真、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衷心祝愿张老师一路科教并行,取得丰硕成果,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