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能力提升

作者: 来源:土木建筑学院 李婷   发表日期:2020-12-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辅导员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信息交流的结构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应用场景也逐步从专业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领域,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新媒体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与身份门槛,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趋于平衡,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导者。青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忠实的体验者与主要的受众人群,他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与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也在新媒体时代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创新思政工作新方式,谨慎把关网络内容,因势利导,补偏救弊,科学引导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健康成长。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内涵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生产能力和思辨能力”。其实,有关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早在1933年便在英国学者的研究中有所展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也使得媒介素养的定义不断变化和完善。目前,国际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媒介素养列为公众在21世纪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较之社会大众具有更广泛的内涵。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主要体现为,善于借用新媒体整合教育资源,有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

(一)媒介素养知识理论欠缺

因为日常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具有一定的新媒介应用能力,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电脑、手机等多种新兴媒介。但是不少辅导员却对“媒介素养”一词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暴露了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性,也暴露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不够完善的现实情况。新媒体时代,不少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只是被动接受教育阵地的转移,对于新兴媒介的掌握仅限于操作层面,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

(二)创新创造意识不足

辅导员常常以在QQ群、微信群下发通知、收取材料、整合信息等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形式较为单一,工作内容枯燥,对于新媒介的应用仅仅局限在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层面,没有真正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通,也丧失了利用新媒介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机会。

(三)信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

数字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获取海量信息的渠道。但在信息庞杂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中,习惯扮演信息的发布者、教育的主导者,往往忽视了对信息乱象的思辨与应对,不知不觉中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对某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时代,新兴媒介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不少传统媒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电脑、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介成为社会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新媒介的发展也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拓宽了师生沟通的渠道,成为新媒体时代特有的教育载体,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育人管理搭建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新媒介开展育人工作,就要遵循媒介规范,主动学习媒介技术知识,自觉提升媒介素养能力,为网络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前提条件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人群,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了许多机遇和众多可能。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交际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新媒体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网络青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合理利用新媒体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信息庞大、鱼龙混杂,疏于防范就极易被不良信息侵蚀。大学生本身社会经验较少,价值观建构尚未完全,在互联网搭建的虚拟空间中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需要具备新媒体应用的各项能力,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下基础。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保障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高校辅导员创新工作方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提供了教育阵地。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局限于教室里,理论灌输众多,实践操作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实际需求,思政工作的开展也因此进入瓶颈期无法推进。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局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有利于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为学生做表率、树标杆,有利于实现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创新。

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应自觉学习媒介素养理论知识,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新形式

辅导员应增强学习意识,夯实理论基础,主动学习新媒体理论知识,增强新媒体意识,系统学习掌握媒介素养的内涵,提高信息的评估与思辨能力,掌握基本的互联网道德与法律知识,深刻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学会从新媒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辅导员要自觉主动地借助新媒体渠道加强与学生一对一地沟通交流,在实践中增强对学生工作的理解能力与评估能力,用心打造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持续的关爱与帮助。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学会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从而打造一支“工作有实力,青春有朝气”的辅导员队伍。

在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还应该积极创新网络思政新形式,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等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借助学生喜爱的新兴媒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双方的信任感,了解舆情与学生动态,传播富含正能量的优质信息,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外,辅导员还应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深入了解在新媒体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的真实状态,充分尊重学生对娱乐性的内在需求,充分理解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对身份认同的渴望。通过创新网络思政新形式,搭建起一座师生之间平等沟通的桥梁。

(二)高校应整合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资源,搭建辅导员媒介素养学习平台

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实现,一方面要依靠辅导员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意识;另一方面需要依靠高校整合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开设辅导员媒介素养专业课程,帮助辅导员筑牢媒介素养理论基础,有效提高媒介素养能力,科学有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可以借助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开设辅导员媒介素养专业课程,通过借鉴、学习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中实现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一方面让辅导员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视角感受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加强辅导员对媒介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另一当面,还可以共享学习资源,打造辅导员媒介素养知识平台,构建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

(三)政府和社会应净化媒介环境,加强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播与推广

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社会媒体大环境的营造,政府和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的水平。媒介素养的提升绝不仅仅是对辅导员队伍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大众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播与推广,落实公众媒介素养能力的养成,并结合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严厉打击互联网犯罪行为,从根本上营造健康、有序的新媒体环境。

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政工作开展模式,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使用媒介,让新媒体成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