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会是一个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共青团指导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青年学生的重要纽带,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共青团的指导下,高校学生会组织在团结和引导广大同学紧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同学成长发展、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学生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校内学生组织中的主体作用,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学生会是高校团委直接指导的重要学生组织,其组建运作体现了“官方”色彩,管理层级严密,组织纪律性较强。
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关于健全基层组织制度的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就是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双环”的第一个“环”是学生会组织,高校的各级学生会组织,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在当今新时代新形势下,几乎所有高校团委的工作都涵盖着思想引领、基础团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媒体宣传等七大部分内容,每一模块的内容几乎都有以学生会为代表的学生组织的参与。换言之,团委各项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学生会组织建设水平密切相关。
一、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备不齐。如今高校团委中,团委老师的数量寥寥无几,有的团委老师身兼多职如辅导员、班主任、各种信息员等,有的甚至还负责院系的其他工作,这样,指导老师难以专心对学生会干部进行培养教育,疏忽对学生会的管理指导。
(二)学生会干部身份定位出现偏差。近年来,不断有媒体爆料学生会“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问题,给学生会的组织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笔者认为,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目前学生会的部分学生干部政治敏感性不高,对国家政治生活了解不够,学习仅浮于表面,未理解国家政治生活的真正意义,所以他们对学生干部的身份定位出现了偏差,并非所谓的“官僚”。学生会本身是“服务青年、凝聚青年、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的侧重点在于“学生”,而非“干部”,绝大多数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初衷是“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三)学生会组织改革亟需落实。从学生会成员构成来看,学生会的整体风貌应该是朝气蓬勃、充满创造力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干部个体能力表现突出,而整体战斗力不足,组织内在的积极因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组织运作是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虽有分工,但是在团委的统一指导下,为共青团工作服务,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服务,有统一的组织目标和任务。各部门成员都有积极表现的愿望,但是往往因看不到长远目标而导致内部消耗性竞争,难以进行创新性的合作,无法发挥“1+1>2”的团队优势。
(四)学生会组织定位不明确,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缺失。学生会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成员对学生会的组织追求和憧憬难以实现,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认同程度越来越低。当初,学生会诞生于“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的洪流中,一群拥有远大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而不懈奋斗。参加学生会从来都是自愿的,学生带着追求和憧憬参与到学生会中来,期望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成就一番“事业”。目前的工作现状让大量的学生会成员无法从学生会组织生活中收获期待与憧憬,而承受的事务性工作的压力大大超出了预期,必然导致热情降低,丧失归属感、荣誉感。
(五)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干部培养机制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各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但随着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会组织框架变得越来越大,十多个部门上百人的规模在学生会构架中算是常态,但是很少有学生会能够根据组织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修订规章制度。此外,学生会人员更新频繁,多是一年换一届,学生干部的培养与优良传统的继承会出现断层现象。
三、关于学生会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选优配强,完善专职团干部配备。新时代新形势下,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样承担的事务性工作也与日俱增,专职团干部不能走专业、职业化道路,团工作就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也不能更好地加强对学生会的指导。如果学生会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就无法充分发挥在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履行好学生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作用,就很难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因此,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共青团与学生会工作人员的理论专业性,配备专业性较强的指导教师,以此来构建一支专业性的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学生会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着重强化思想引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任务,学生会作为“一心双环”格局的第一环,对其加强思想引领尤为重要。在学生会组织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开展团情团史、党情党史教育,强化党对团的领导,开展党性教育,使广大青年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学生会要实现学生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要充分结合“青马工程”“专题学习”等形式,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要继续贯彻落实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使团代会成为青年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和落实学生会组织的改革。坚持以《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改革落实到位。要有“改革一直在路上”的觉悟,将学生会改革落到实处,重塑学生会的精神风貌。改革要从学生会组织构架着手,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加强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干部的合作意识、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荣誉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明确学生会组织定位。学生会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需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需要给予其更高的自主性。高校学生会组织需要在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共青团工作,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任务,激发组织活力,激发青年人的组织热情,让学生会成员能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会能够作为优秀青年学生的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
(五)完善规章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健全共青团和学生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共青团和学生会的财务、学习以及审核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使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工作有章可循,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成长。
高校共青团是党组织带领下的由优秀的先进青年组成的群众组织,是高校党组织沟通和联系大学生的重要桥梁;高校学生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共青团指导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青年学生的重要纽带,二者的成长与发展相辅相成。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对于有效开展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会组织建设取得成效,共青团工作就能事半功倍,这是高校贯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强大助力,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