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直播带货大樱桃、泉水持续喷涌的保护神、让人们的饮用水更洁净——济南大学的老师原来干了这么多

作者: 来源:本报记者 刘珂珂   发表日期:2020-11-20    

在济南大学,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努力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加大科教融合力度,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就让我们走近:

直播带货大樱桃销量达到几百万斤——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海波,

泉城泉水的保护神——水利与环境学院邢立亭教授,

解决偏远和水污染地区人们的饮用水问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逯一中教授。

杨海波——直播带货大樱桃达到几百万斤销量

“我们做乡村旅游,要把看似虚无缥缈的文化层面落地到器物层面和组织层面,可通过旅游的活动来实现,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禀赋来做设计。”正如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海波所说的,要通过设计来将文化层面落地到物的实践,通过设计智慧和跨界思维来整合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在繁忙的授课与工作之余,杨海波老师也将实践融入课堂,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先后参与了山东淄博博山地区、烟台海阳地区、湖南湘西龙山地区等全国范围内多个区域的乡村振兴、文创旅游的设计服务工作。

博山源泉镇,猕猴桃种植面积已上万亩,年产量达数千万斤。杨海波团队在源泉镇天津湾东村建立济南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当地组织了博山猕猴桃旅游文化采摘节,开辟了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模式。电商平台和现场采摘年销售量达到上千万斤,最终将当地打造成了国家级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烟台海阳市,杨海波团队为当地大樱桃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依托济南大学优势资源,为当地策划了首届电商直播大赛,其中我校学子成功担任形象大使。活动通过电商销售等线上平台,直播带货大樱桃达到几百万斤销量。

杨海波团队积极响应山东省与湖南省的东西扶贫协作要求,组织并带领数十人次到湘西洲龙山县进行了持续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及设计服务工作,同时开展“设计龙山”主题专项赛事,面向全球征集助力龙山产业振兴的创意。最终征集了涵盖文化旅游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地方特色产业和旅游规划四大类方案作品1000余件,目前已有数十项方案落地实施。

杨老师在工作中常说:“大学是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每个学子对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带去的是什么是大学,什么是设计和怎么来学习思维的发散。我们讲授的一定是学习的方法及实践的运用,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

邢立亭——泉城泉水的保护神

济南泉群众多,仅在老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出露泉水百处,在国内外城市中是罕见的,济南市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区规模增大,城市用水量增加,地下水开采过多造成泉水于上世纪70年代初断流;为恢复名泉,几十年来,社会各界都做了大量工作。

在泉城济南,各大泉群已经连续喷涌了17年。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邢立亭教授也一直在关注着泉水的动态,他已经为济南泉群“把脉”了30年。邢立亭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揭示了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环境演化机理,在他们的技术支持下,济南各大泉群泉水补给来源和径流通道变得更加清晰,他们的研究也为这些年来济南的保泉护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实,邢教授的研究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内陆地下水的循环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水就是为了保护水,实现对水的精细化利用。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山东省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在团队带头人邢立亭教授的指导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北方岩溶大泉形成机理与保护研究。他们创立了济南岩溶大泉补给来源混合比的分解方法,确定了泉水补给来源、补给方向、补给层位及其补给强度;提出了北方岩溶大泉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方法,查明地下水运动的脉络,为地铁等重大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定济南保泉的人工补源时机、补源地点、补源量,形成了高效、经济、环保三位一体的北方岩溶地区人工补源技术方法。

泉水是济南名片,保泉护泉人人有责。保泉不仅仅是保持泉水持续喷涌,还有保护泉水的水质不受污染。为此,邢立亭教授带领团队师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

逯一中——解决偏远地区和水污染地区人们的饮用水问题

“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以服务实际为目的,我们进行的科研,就必须贴近实际,服务于时代需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逯一中教授看来,实现科研向实际应用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最好归宿。在科研工作中,如果没有专业的学习积累和持续不断的试错,就不会产生好的实验成果。

逯一中教授是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他和课题组主要围绕新型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电催化应用,同时在光催化和生物传感方面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在电催化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原子方面,如何设计、合成能够稳定存在的一些单原子,实现原子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降低反应成本。另外,结合理论的一些计算,揭示催化剂的一些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中国未来的发展是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的,科技创新的目的正是驱动未来的发展。为了积极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逯一中教授及其科研团队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问题,设计和合成了一些具有高选择性、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来有效地产生双氧水。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偏远地区饮用水问题。积极与省内外的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逯一中教授说。

目前,逯一中教授课题组正与淄博的一家环保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开展关于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合作,已为该企业解决了在生产和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接下来,逯一中教授及其团队将会把研制成功的电化学生产双氧水的装置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进行大规模推向市场前的前期试验应用。

“电化学产生双氧水的生产方式的革新,使环境水处理成为现实,对于解决偏远地区和水污染地区人们的饮用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团队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科研举措。”逯一中教授说,“科研人员不仅要在科研上攀登一座座高峰,而且要时刻牢记科研人员的职责和使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