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普及化、信息时代化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他们自我意识、自我个性较强。此外,受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容易产生精神支柱倾斜、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薄弱等诸多问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在内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挖掘并积累思政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增强话语的高度、力度和温度,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感知度和认同感。
在新形势下,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话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话语表达不足的前提下,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有效策略,为高校辅导员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思路。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表达的不足之处
话语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一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当前,笔者认为高校思政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未建立起与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路径,使得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存在诸多不足。
(一)缺少话语厚度
当前,网络信息发达,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呈现出网络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较为年轻的知识群体,在育人过程中,部分高校辅导员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传达政治思想理论,简单地使用文本话语、学术话语、权利话语,抽离概念、空洞说教,学生们往往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列宁在论及宣传教育时曾说:“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要善于运用掌握事实和数字。”意识形态不是孤立的上层建筑。党的理论创新根植于中国实践。人们总是对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事物会产生强大的共鸣。有的高校辅导员一般通过“中国故事”“有字之书”等将党的政治理论传达给学生,但不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鲜活的素材,也不善于从大学生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变化中寻求实例论证去用活“无字之书”。如果不能将“大道理”与大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的“小确幸”有机结合,不能将理论观察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势必影响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缺少话语力度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网络化、信息化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海量且真伪难辨的信息接踵而来,开放泛化的信息传播和便捷高效的网络互动,夹杂着一些虚假思潮理论,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判断。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态度,立场坚定地批驳错误观点,用正道理压住歪道理,用真道理驳倒伪道理。然而,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多种多样,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积累不足,对世情、国情、社情了解深度不够的一些问题。面对复杂多样的伪道理,敢于坚定地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旋律上,却有理说不出,敢于“亮剑”但不善于“亮剑”,缺乏有理有据的辨析和揭示事实真相的话语力度。
(三)缺少话语黏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传递给“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大学生各种新闻信息、新奇有趣的游戏和想法,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难以吸引他们。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深刻的思政教育道理通过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听得进、记得住,还能“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然而,目前的绝大多数辅导员欠缺这种话语黏度,有待于探索更多更新的时尚元素,比如运用表情包、网贴、微电影、短视频、流行语、动漫等元素,用“接地气”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把“我们想讲的”转变为“学生想听的”,把“学生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有意义”与“有意思”同向发力。
(四)缺少话语温度
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暖人心扉,让人如沐春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感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使工作事半功倍。有的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往往难以把握话语的温度,以传播思想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作为前提条件,不善于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容易造成僵化的照本宣科。仅作为教师身份的谈话会造成单向的“我讲你听”模式,在说理时易触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具备高超的育人意识,在教师、兄长、朋辈的多重身份下,在娓娓道来的说理中,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其话语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话语感知力。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把握大学生思维特点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积累科学的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引导方式,在和谐的话语语境中实现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引导,从而使“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达到理解”。
(一)积累科学话语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育人工作,目的是利用思政教育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其话语的专业性、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话语成效。提升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水平,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积累科学话语内容,积极塑造话语主体形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此外,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培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内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辅导员还要广泛地搜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素材和案例,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进行资源整合,采用“有情感互动,有思政故事”的话语交流,实现“思政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通,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话语引导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让大学生从心理情感上接受思政理论,理解消化并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当积极转变思政教育工作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运用新颖的话语引导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辅导员可以采用主题班会、讨论发言、案例剖析等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带动、互相促进,增加学生们感同身受的身边实例和新颖元素,引导学生们的话语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的话语虽简洁、通俗,但只要融情于理、内化于心,道理表达足够清楚,通过来源于生活实践的鲜活教材摆事实讲道理,更容易吸引和打动学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话语引导模式,实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三)创造和谐话语语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造的和谐话语语境既要包括传统的直接对话,也要包括运用现代媒介的话语平台。直接对话和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最明确、实效性最强的引导方式。辅导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问题的特殊性,学会用逻辑性的主导话题,在尊重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合理认知。话语应注重人文关怀,用真诚的“小故事”来解释思政理论的“大道理”,使自己的话真正地能入耳、入脑、入心。新媒体时代,要紧紧抓住青年人热衷的网络虚拟文化阵地,深入挖掘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新特点,将社会思潮抽象和繁杂的核心思想在维持理论内核的条件下,使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营造出轻松、活跃、温馨、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这样就把“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更灵活、生动、和谐的方式传递到青年学生心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是在尊重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前提下,构建的言之有效的话语格局,是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固的重要一环。高校辅导员应做实、做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营造思政话语亲和力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最优化,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