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从互联网普及到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应对网络普及和新媒介衍生的产物,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网络思政课堂、微型思政课遍地开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已在与网络密切结合中呈现良好的育人效果。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更应意识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不断提升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能力。
一、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高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一)“微时代”的到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人们逐渐跨入到由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应用所形成的“微时代”。微媒介以便捷、开放、多元、动态的特点重塑了我们的个体感知经验,使人们进入到虚实空间自由转换、时间维度近乎消失的新型生活状态。而“微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介的发展,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开辟了新的渠道。而如何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是当前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网络思政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三全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每一个环节,网络思政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但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像思政理论课教师一样,在内容上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在时间、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辅导员在线下育人过程中容易出现片段化的问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将线下育人与线上育人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思政教育是辅导员自我优化提升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网络思政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网络思政的开展,是辅导员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把握好大学生网民的特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还对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
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引导大学生理性地使用网络以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载体,也应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引导学生,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第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使用网络。网络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在其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便捷性的同时,也难免存在虚假性以及暴力化、极端化等倾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假、正误,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地分析问题。
第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三、辅导员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的路径
辅导员应在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增强自身的网络思政教育能力,为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网络思政,网络是载体,思政是内核。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辅导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应放在首位。首先,辅导员培训,是提升辅导员思政水平和业务素养最为快捷的方式。通过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辅导员可以较快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规定,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能力准备。其次,通过线上线下途径掌握国家意识形态的相关知识,了解时政动态,拓展思维深度、广度,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内容准备。再次,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教育真知,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理论准备。
(二)提升新媒介素养。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理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好服务学生的各项工作,破除以往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创建起符合青年学生发展特点、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的有效服务和引导工作机制。”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开展有效的服务和引导,高校辅导员应当提高自己的新媒介素养。所谓新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在接触、使用、控制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及利用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修养”。提升新媒介素养,首先要求辅导员了解媒介基本理论和传播学相关知识,了解媒介的一般规律。其次,辅导员应当尝试使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介,如建立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平台或参与平台运营、管理,增强自身驾驭媒介的能力。再次,辅导员应敏锐地关注网络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新媒介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问题。
(三)在与实践结合中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看似是思政教育开辟的全新领域,实则是线下思政教育的延伸。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首先把握好线下思政教育,善于发现、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大学生喜欢的教育引导方式,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将网络思政教育作为线下思政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其次,网络思政教育不是传统的说教,其丰富性、趣闻性、亲和力除了来自网络语言的修饰外,还源自与实践的结合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将思政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取得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