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是济南大学的‘第一书记’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作者: 来源:本报记者 刘珂珂   发表日期:2020-10-09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济南大学选派的第四轮“第一书记”进一步抓实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年5月以来,济南大学选派的第四轮“第一书记”高卫红、刘庆红、张富来、杨进林奔赴莘县朝城镇陈庄村、梧桐寺村、西花园村、肖窑村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作。入村以来,他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断探索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政策和思路,严格对照脱贫攻坚“五个明显”的目标要求和“五个振兴”的总体思路,逐项落实,逐步实施。

授人以渔 努力培育造血机能

扶贫扶志,力拔穷根。“第一书记”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通过扶技术、扶知识、扶思路,帮助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创造致富条件。

贫困户左兰居,老伴患有严重哮喘病,儿子天生是二级肢体残疾。左兰居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同时种植了2亩的小杨树苗,但树苗间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第一书记”高卫红了解情况后,就从杨树地里着手,她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左兰居把树苗间的杂草清出来,翻地、打垄、施肥,经过几天的努力,一块块荒地焕然一新,形成了整齐划一、视觉美观的格子地块。然后,他们在地里种上油菜、香菜、茄子、甜瓜等各种瓜果蔬菜。经过左兰居的精心管理,现在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尽收眼底,应有尽有,吃也吃不完,左兰居就把它们送给左邻右舍。现在左兰居的格子地块已经被村里作为人居环境示范点进行推广,并且受到县里领导的高度赞誉。左兰居高兴地说:“一年到头再也不用花钱买菜了,减少了开支,增加了收入。高书记说得对,政府给我送蔬菜,不如我自己种蔬菜”。救济救不了穷,改变贫穷永远要靠自己,外界的帮扶能解一时之困,却无法解一世之难,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为了让群众牢记“发展要靠内生动力”的理念,树立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观念,培养群众主动学习生产技能,增加家庭收入,自2019年5月份入村以来,济南大学“第一书记”多次到相关镇、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产业帮扶的好项目和好模式,精心谋划产业脱贫发展渠道。经过多次考察调研,“第一书记”决定带领村民种植既有药用价值又能做茶饮的苏北菊和北京菊,当前菊花市场需求紧俏,经济价值可观。为解决销路,“第一书记”和相关公司签订了保底回收协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4月份,“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种植了约100亩的苏北菊和40亩北京菊。经过村民们的精心管理,9月份菊花竞相盛开,白色、淡黄色的菊花相互掩映,形成一片花海,清香扑鼻,景色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北京菊的采摘周期为40天左右,每10天左右采摘一次。据村民估算,经过3至4次采摘后,一亩地大概能出3000斤菊花,按照每斤1.8元的保底回收价,纯利润能在4000元左右。苏北菊价格较高,每斤大约4元左右,每亩大约能出2000多斤,纯利润能在5000元至6000元左右。老百姓心里乐开了花:“以前光种玉米、小麦,一年忙活两季,一亩地赚千把块钱,现在一季就能赚四五千,以前想都不敢想。明年我们还会扩大种植规模,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共同走上致富路”。“第一书记”们也表示,会培养好产业致富带头人,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及帮扶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聚焦民情办实事 为民服务解难题

济南大学“第一书记”入村后,通过入户调研,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努力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支持。“第一书记”已争取到产业扶贫资金400万,分别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大棚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的收益金,保障贫困户的家庭收入;积极与镇政府协调,争取到户户通“胡同水泥硬化”工程,使老百姓彻底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难问题;优先争取到“井井通”工程,为村民普通用电和农田机井进行维修通电、变压器增容、架设电线电缆等,让村民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进行农田灌溉,这项工程造价约400多万元;利用扶贫资金为老百姓修路12.8公里,打井13眼,修建娱乐健身广场4个,修下水道10公里,道路两旁铺设花砖10000多平方米;“第一书记”还组织医护人员为老百姓进行健康查体,为大家免费查血糖、量血压、测心电图,进行名家问诊和发放药品,使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免费看病。老百姓高兴地说:“‘第一书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路修好了,路灯亮起来了,监控安上了,绿化做好了,下水道都铺好了,还请医生到村里给老百姓检查身体。感谢共产党给我们派来这样的好书记!”

扶贫必扶智 教育要先行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从根本上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济南大学的“第一书记”尤其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入村以后,“第一书记”优先成立了农家书屋,通过争取各方资源增加图书的数量,解决了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同时制定了定期借阅制度,引导村民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第一书记”特别注重村民在养殖、种植方面的阅读,组织广大群众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在读书中增强致富本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让农民学会自我发展,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一书记”工作队在做好“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突出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扶贫,推动了帮扶村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第一书记”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济南大学大学生“义务支教”志愿者,为村里的中小学生进行授课辅导。

“第一书记”刘庆红,在大学里教授数学课。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每周坚持辅导孩子学习。疫情期间孩子们无法返校上课,她就挨家挨户收集孩子们的寒假作业带回驻地认真批阅,回村后找学生逐一讲解、改错。同时,她还联系大学生开展线上云课程辅导。在中高考期间,她还专门为毕业生提供考学咨询等服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作为高校派驻的“第一书记”,济南大学工作队积极发掘行业资源优势,在派出单位和帮扶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搭建了多个教育帮扶平台,制定了多项帮扶措施,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改变乡村教育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