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凡心之所向 虽素履以往——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获得者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李欣然老师

作者: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高维良 王伟 惠荆   发表日期:2020-09-25    

李欣然老师先后于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研读管理学硕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现主要承担教育研究方法课的教学任务。李老师曾在CSSCI等期刊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过《大学校长教育与政治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高等教育中“经济人”主体利益博弈分析》《自治与控制:二战后美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等多篇学术论文。李老师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的规划与研究,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的审批。

谈及获得国家课题基金后的感想,“意外”是李欣然老师提到最多的词语。李老师告诉笔者,由于有了第一次申报失败的经历,她对待第二次申报更多的是持淡然的态度,所以当她得知自己的项目申报成功后,不禁说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还笑言此次成功更多的是靠运气。然而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第二次申报成功又岂会是凭运气?这其实是李欣然老师在汲取第一次的经验,付出更多的努力后才取得的成果。随后李老师严肃地对笔者说,申报的成功仅仅是项目的一个开始,后续的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提上日程,要与团队成员仔细地探讨才能确立可行性方案。

至于选题能申报成功的原因,李老师说,其实自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研究而已。李老师说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这个方向的,而且李老师还参与过不少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所以对于李老师来说,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在申报选题时,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接着,李老师回忆起当初申报课题的日子:“我也是下了大功夫的,那时候在办公室写课题,几乎是谁来我就逮着谁问我的课题行还是不行,耐心地听取老师们的建议”。李老师收起笑容接着说:“那时填写的课题论证内容,如果有的老师说不行,我也认为欠妥当,就只好推翻之前写的所有东西从头再来,我都记不清当初推翻过几次论证内容,那个过程真的很难熬……”李老师紧接着说:“此外,我认为我的课题是紧跟热点的,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李老师说,关于教学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议话题,更何况是在当下教育部发文紧抓本科教学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如此,与同时期的其他相关课题项目相比,李老师的研究内容也是十分新颖,即:截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中的教育质量文化,贴合地方大学发展实际,注重教学质量文化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双向互动。这课题的创新性无疑也是李老师申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及课题的来源,李老师解释说自己硕士研究生时读的是行政管理,博士学的是教育学原理,而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自己选择了两者的交叉点。李老师说:“我还是那句话,基础不能忘。如果这时候我去研究一个新的领域,这对我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沿着学的管理学的基础,纵向不断深挖。”李老师再一次地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和提高学科交叉能力的重要性。而所谓的学科交叉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关注学科之间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将一门学科的思维应用到另一门学科上,以便能多维度地思考,从更多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在随后与李老师的交流中,“压力”又成为老师最常提及的词。当笔者问及李老师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李老师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原本在申报课题时就很煎熬,现在申报成功后又面临诸多新的问题。”谈起自己现阶段的困难,李老师说这个课题研究的后续工作与自己的预想完全不一样,而且时间只有三到五年,相对而言,时间算是较短的。在此期间,不仅要写出一本二十多万字的著作,而且鉴于学科的特殊性与课题的独立性,李老师的团队还要写出三篇甚至更多的高水平论文。“不过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李欣然老师笑着说,“想到自己是在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作贡献,就不会觉得有多么辛苦,反而还会觉得是很光荣的事。”除此之外,李老师还参加了不少与该课题研究领域相关的会议与培训,对课题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李老师告诉笔者,只有坚持本心,不忘初心,才可能在漫漫科研路上取得成果,只有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工作,才能将责任义务与心中的理想融会贯通。

谈起这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项目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时,李老师瞬间来了兴致:“这个项目,围绕的核心还是教学,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教学水平。”李老师补充道,虽然她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提升大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来促进地方大学教学的发展,这都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因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以教学质量文化为中心,向教学要质量,向社会要教学资源。而校长应考虑学校未来的长期发展,考虑学校教学工作的未来,考虑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文化。

在李老师看来,大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上层领导对于教学抓得紧,教师们对于教学的重视性、紧跟性就更大,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就更多,这其实是步步紧扣,最终受益于学生的。李老师意犹未尽地补充说:“项目研究的框架主体是大学校长,核心话题是如何去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才培养。毕竟我们的职业是教师,教师是不可能脱离学生与培养人才这个话题的。”

关于给大学生的建议,李老师说,她本人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一路走来,非常清楚大学生的想法,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有的同学当时未必能听得进去。李老师耸了耸肩,有些无奈:“但还是要说呀,就算警醒了一个人,那我们说的话也是有意义的。”

李老师发自肺腑地说:“大学生活最重要的还是扩充知识与提高能力。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能力。”讲到此,李老师若有所思,“现在回想我的大学生活,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多读书。如今大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大部分时间恐怕都给了手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有的同学浑浑噩噩,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每天要干些什么。”

说到此,李欣然老师微顿了几秒,告诉笔者说,其实根本不必提什么建议,身边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就是最好的榜样,他们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他们应该是大家要学习、超越的人。

“大学生活很美好,怎样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能在大学生活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同学们需要郑重思考的问题。”说到这里,李老师已全然没有了平时老师的那种板起面孔的威严,反而更像是一个毕业多年回校探望的学姐,亲切、温暖、真诚、友善。“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同学们还年轻,走错了路不要紧,谦虚认错,努力改正,一路向前就好。”而此时,斜阳透过窗子撒在桌面上,茶杯中的水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李老师说,大学生活理应是五彩缤纷的,正如这多彩的阳光。

不知不觉,采访悄然接近尾声。笔者衷心祝愿李老师教学、科研上一路凯歌,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