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军,也称金旧军,是一代大商孟雒川的故里。几年前,央视热播电视剧《一代儒商孟雒川》,让人记住了孟雒川和“祥字号”。
初秋的泉城济南,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一缕缕和煦的阳光从清晨就毫不吝啬地洒落下来,点燃了人们寻幽探访的热情。乘车从市区出发走高速,到章丘刁镇,又北行三、四十里,一个似有淡淡光环笼罩的村庄出现在视野。正赶上熙攘的集市,村里的后人指引着,人们下车在胡同里绕行。“哟,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一棵抬眼看上去十分粗壮的老槐树,从一栋高大的宅子上方探出头来,引得众人啧啧称道。几座老宅院在左转右拐中闯入了视野,“嘿”,“土墙”,“咋连门都不关啊”,人们伸头张望着进了院,发现了搂地木耙子,三轮木推车等城市里少见的稀罕物,忙不迭地对着低矮的土坯房和旧物件拍照留念。
“大家紧跟上”,土生土长的村支书孟永先生领着人们拐出胡同向村北头走去。穿过一片杨树林,一处长约有百米的土墙横亘在人们面前。秋风习习,田野的芳香,鸟儿的喳叫,虫儿的呢哝都让人如痴如醉。而令人感叹的还是这村史中所称的圩子墙,约有四、五米高,两个成年人拉起手臂才将够宽,好奇的人们惊叹着能有如此的壮观隐隐于村落。边听介绍大家才恍然大悟,从地貌上整个的旧军就如同一个伸开的佛手,似有神灵护佑村落,实则先人们在护村防匪上费了不少的心思,建圩子墙就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七、八里长的土墙依地形而建,外有沟渠,墙身高大坚固,据说垒墙时用蜂蜜掺和三合土,这样比较结实,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留有垛口,青壮年护村值守,遇有土匪袭扰全村老少都忙活起来,几次土匪企图进村抢掠都没有得逞。但让人扼腕叹惜的是,先人们为拒匪患,引来旧军阀孙殿英,虽暂时挡住了土匪的袭扰,却没有躲过孙殿英的暗算,一把火将村烧个精光,更为可恨的是,将农人们一把汗、一把泪攒下的钱财劫掠一空,给了他们棒头一喝,元气大伤。听完了这样的描述,人们抬眼望去,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段仅存的圩子墙宽大的前胸后背都有绿绿的植物生长,匍匐的藤蔓枝条,昂首挺胸的是侧柏,长有中指、短也有拇指大小的弹孔散落在或明或暗处,像是村里先人们那如泣的、无助的眼睛。
紧随着孟永先生的讲述,人们找寻着生活在那个年代孟雒川的影子。1851年出生的孟雒川自十八岁就开始执掌“祥字号”,他怀揣梦想,一生立志报国,把发扬壮大儒商文化,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诚”、“义”两字孟雒川最为看重,店里卖布的尺子要比普通尺子多一截,这也是“祥”字号百年不衰的秘诀。现如今,这把尺子就摆放在村里人自发捐资修建的《孟雒川纪念馆》,供后人瞻仰。
青青原上草,最美乡土情。旧军是孟雒川的,孟雒川也是旧军的。凭吊孟氏故居,大屏幕正播放记载旧军历史的记录片,展厅中央摆放正襟端坐的孟雒川全身铜塑像,上面悬挂书有“靖惠”字样的牌匾,身后立古色古香的枣红色屏风,左联写“经伦事业锦簇花新”,右联书“美富文章云蒸霞蔚”,为睿亲王中铨在瑞蚨祥宝号新张时所赐赠礼,可想而知孟氏经商年代之久远。据史料记载,旧军孟氏经商始于六十二世孟闻助,清康熙年间,推小车赶集市、庙会,历经五代创业至清乾隆年间,在济南、周村创建庆祥、恒祥、瑞生祥、隆祥,由行商变为坐贾,“祥字号”由此问世,鼎盛时跨京、津、冀、辽、吉、黑、沪等十三省,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绸商,年利润达三百万两白银。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出自瑞蚨祥,这是祖祖辈辈旧军人最为荣耀和自豪的一件事。
展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一段话让人久久地品味,“仁为要、义为醇、礼待客、智达人、信为本、诚为根;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瑞蚨呈祥,驰名中外,兼济天下,华夏扬名”,道出了孟雒川一生对儒商文化的贡献。几架叫不上确切名称的织布器具安静地卧于一隅,让人不禁联想起过去紧张忙碌的劳动情景,“卡哒”、“卡哒”织布声仿佛有节奏的在耳边响起。
灿灿的玉米散落在路旁,满满的金黄铺满归途。一旁的脱粒机轰隆隆地响着,包头巾的女人们正喜滋滋地把玉米粒装进口袋。“又是一年好收成,村里还有2200亩地,下步筹划在村西头建设乡村记忆园,尽快转到二产、三产上来,让旧军孟家发扬光大”,孟勇先生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那一刻,望着路边辛勤劳作的农人,自己瞬间找到解开旧军之梦的密钥:不畏欺凌,百年沉浮,金色旧军,神奇土地,心中有梦,以孟雒川为代表的一代代旧军人是用勤劳的双手再创辉煌,用诚信再书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