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文化是指以儒家政治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体现在观念形态的哲学体系中的多元动态文化系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文化中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历经时代弥新,已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遵循,反映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并演化为一种心理自觉。就当下而言,“礼”文化仍然是积聚民心的思想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礼”文化与新时期培育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乃一脉相承。在“新常态”背景下,重视传统“礼”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有利于以“文化正能量”纠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的“中性化”“模糊化”,从而突破话语上的“围城现象”,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分析研判和引导管理能力,切实做到学而用、学而信、学而行。
一、传统“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遵循
(一)“礼”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礼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学生是礼文化的传承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是道德价值取向一致。礼文化体系中“礼者,君之大炳也”强调发挥道德教化的内在机制,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思潮、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一致;“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与高校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人格塑造取向的一致。二是秩序规范作用相同。外在的礼更多的可以认为是“仪”,而内在的礼则是礼文化的精神实质。
(二)“礼”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是礼学经典的借鉴。《礼记》《周礼》《仪礼》“三礼”经典所反映出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如“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借鉴。二是礼乐文明的启迪。礼乐文明注重人的外在系统规范和内在心理平衡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外在技能培养与内在道德提高的一致,在德育培养中渗透艺术教育,以“乐”熏陶情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礼”文化的扬弃
一要发扬积极因素。礼乐、礼法等社会治理的思想,礼治中有关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礼仪规范中的行为范式、道德准则,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礼文化来引导纠正大学生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情感、欲望和言行举止,使大学生达到德行合一的状态,是礼文化学习的题中应有之意。二要摒弃消极因素。对于封建礼治中“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负面因素要善于鉴别,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对其进行重新整合。
二、基于“礼”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礼”文化资源运用不足
许多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传统“礼”文化教育衔接机制,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课程理论性、概括性和意识形态性较强,很少能够注意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及有效方法;辅导员队伍大都只对大学生提出比较宽泛的规范与要求,难以将问题导向与“礼”文化要求结合起来,示范作用弱化。
(二)课程教学使用载体单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共选修课这两类课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但高校还未能够普遍开设古典诗词赏析、古典名著选读、古典音乐鉴赏和古典绘画艺术欣赏等公共选修课程。另外,在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中,活动载体运用不充分,文化沙龙、名画名曲欣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还没有形成常态化。
(三)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礼”文化知识了解不深、掌握不够、认知上也存在偏差,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感和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的危机感。有的大学生追求高档消费,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有的公德意识较差,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有的无视传统师德孝道,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礼仪。
三、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策略
(一)礼教相合,人伦美德,美育而生——坚持“成人为成才之本”的正确引导
“礼”是对人伦道德的实体性的规定, “教”是从期许到现实的实现方式,礼教结合施于大学生的过程是以美育德、以美成德、以美养德的过程。发挥礼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吸取儒家礼乐文化的合理内核,把握以人性为重的“做人”教育、“成人”教育,可使大学生通过了解各行各业精英的道德品质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联,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升华和深刻的自省,其目的是“培养一位好人”、一个有德性的人。
(二)内感于礼,外见于行,化育而成——构建基于“礼”文化的课程体系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对人思想的规制和引导,同样是对人内外、言行的塑造,更需要实现内外、形中的一致性转变,既体现“礼”于道德的预先性规约,又实现“行”于德行的过程性陶染。
增设传统礼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包括开设古礼专题课程、礼学思想解读、关于礼的书籍导读、礼文化鉴赏等必修课;设置《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中华古典精品选修课,丰富 “礼”文化知识体系。
创新课程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运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礼、懂礼、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