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的途径探讨

作者: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崔英静   发表日期:2020-06-19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教育要牢牢把握住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始终加强爱国主义的培育。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培育,如何让爱国主义的信念影响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课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破解和答好的课题。

长期以来,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都是以历史教育为主,其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缺乏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真正关注的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少。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爱国主义培育还缺乏系统性。尽管学校也在一些重要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但经常流于形式,爱国主义培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规划性,且方法老套、内容陈旧,没有做到贴近大学生生活,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真正入脑、入心。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主动性弱,从侧面反映出该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所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要把握好其在爱国主义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培育。弘扬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培育的“精气神”所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可以为新时期爱国主义培育提供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系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

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培育之“魂”

爱国主义的本质是植根于民族和历史的价值认同,爱国主义培育就要牢牢把握住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首先,要营造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环境的布局、制度的设计以及活动的引领三个方面来实现。校园的一景一物、每个人物景观都应当体现出独具心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制度则是引导、规范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指挥棒,比如学分制度、竞赛制度、学习交流制度等等。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其次,要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素,让经典“发声”,让优秀的爱国历史人物“讲话”。爱国主义培育要紧紧抓住其内涵要素,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在的地域,以及历史文化,挖掘地域性文化的精髓,特别是注重经典中的人物,更好地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最后,爱国主义培育之“魂”的落脚点要在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品格的培育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正是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表征。要在学生中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通过历史故事、经典文献等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努力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良好品格。

二、构建社会、学校、国家三位一体的互动培育体系,是爱国主义培育之“骨架”

爱国主义培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三者各自发挥好作用,会支撑起爱国主义培育体系的整个“骨架”。

首先,要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高校要努力提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结合当前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并结合中国的历史、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多方面了解党情、国情和世情,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自觉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感。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举办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

其次,融合家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的涵养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关键,家庭教育是爱国主义培育的起点。因此,要弘扬新时代家风、家训文化,通过家教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爱国主义培育离不开广阔的家国与社会场域。因此,要充分发掘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资源优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代相结合,挖掘其与学校所学专业之间的天然联系。

三、创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契合的形式,是爱国主义培育之“血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整合中提高实效,只有形式多样了,内容丰富了,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才能有血有肉,富有实效。

第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当前,伴随着5G网络的兴起,新媒体的传播已经向着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信息的形式也已呈多样性、井喷式的特点,声音、图片、动画、短视频等等,海量网络信息,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创新爱国主义培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充分利用好全媒体的特点,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时代中的价值趋向协调稳定发展。

第二,将爱国主义培育有机融合到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近年来,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出来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战狼》《国家宝藏》《红海行动》《拯救地球》等等,这些作品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了文化知识,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我们的爱国主义培育过程,就应当通过各类文化作品把爱国主义的思想性、科学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相融合,在满足当代学生的娱乐、审美要求的同时,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他们的爱国精神,达到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好全媒体在爱国主义培育过程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爱国主义的培育过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时空限制,而是要逐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因此,围绕爱国主义的培育加强全媒体的传播方式的研究、传播内容的丰富以及传播形式的创新,将会对爱国主义培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倍增效应。2019年,一首《我和我的祖国》,以快闪的形式激发起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无形之中成为全国人民最好的爱国主义培育课。

总之,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爱国主义培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素材和精神动力,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培育的最好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