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作者: 来源:商学院 孟德洋   发表日期:2020-06-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履行好这一重要使命,迫切需要提高辅导员这支一线队伍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这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客观要求。

一、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对者和旁观者,这就需要意识形态工作来保障。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后,思想领域的交融与交锋更加激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必须加强阵地管理,把握正确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予以加强和改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决不能忽略高校辅导员这支关键队伍。

二、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辅导员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时间不够多。一方面,人数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按国家教育部要求,辅导员在高校的配备比例是师生比1:200,但是很多学校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有的达到1:300或者1:400,甚至比例更高,这样必然导致辅导员工作不能细化,起不到针对性的教育目的。在结构配置上,辅导员学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个人能力等差别很大,不能从学生职业生涯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缺乏公信力,甚至引发学生不满,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工作繁杂,多而不精。各校辅导员在具体职责与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不但具体负责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还担负着学院安排的其他方面的具体工作,诸如工会、妇委会、医疗保健、安全保卫、财务等方面工作,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工作的繁杂,这样必然造成平时事务性工作过多、兼任职务多、权责边界不明确、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足等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这些工作挤占了辅导员本该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时间。

第二,辅导员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改变学生思想意识的工作,而思想存在于学生头脑,思想的转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部分辅导员更愿意从事一些出成绩较容易、见效速度较快的工作,如社会实践、日常管理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中所占比重较低,因而辅导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容易忽略。最后,辅导员队伍进口大,出口小,一方面是升职空间小,竞争大;另一方面专业受限,转岗困难,导致后续发展晋升缓慢,或者只能政教分离,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再者就是有的人终生只能担任辅导员工作,必然产生职业倦怠、压力增大、上进心不足的问题,也容易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第三,辅导员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不够强。从选拔机制上看,辅导员选拔一般要求中共党员和学生干部,因此大部分辅导员专业来源广泛,而高校辅导员从事意识形态工作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心理学知识等等普遍缺乏,这就必然给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从培训机制上看,辅导员大多参加的是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时间短暂,流于形式,效果不好。

三、积极探索提升辅导员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着力点

创新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就是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进行有效改进,认清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不足,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担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课堂、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和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要身体力行,教会学生选择,对学生和自己都要进行价值观的塑造,以身作则。规范学生日常言行、规范师德师风和授课要求,提高遵守政治纪律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有效的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

一是要为辅导员队伍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理念,通过对辅导员工作测评,为优秀的辅导员畅通晋升渠道,提供多岗位锻炼机会,加快部门、岗位流转,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二是要为辅导员提供尽量多的培训和充电机会,让辅导员有条件、有平台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此外,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抓好思想引领。三是在奖惩方面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奖励。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全天候的,不计成本的,也是一种良心活,学校应该设立辅导员工作奖励基金,专款专用,对考核评比优秀、合格等的辅导员进行一定的经济奖励,提高辅导员的荣辱感和归属感,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充分做好新媒体的阵地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后,传媒领域、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已经进入以数字化、多元化媒介表达为主要形式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内容产品生产、传播方式创新、个性化教育和信息推送等问题,已成为当下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影响大、学生接受度高等因素,成为新时期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又一大挑战。作为网络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高校师生如何面对网络不良信息冲击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左右,再加上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造成以讹传讹,我们进行的正面教育成果很容易被负面消息所淹没,所以高校要用好这把双刃剑,坚持用科学思维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要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阵地管理,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