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重逢不只是浪漫的标本

作者: 来源:文学院 黄晶晶   发表日期:2019-10-31    

王小波对他的妻子李银河说过一句情话,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我想这句话可以套用在李秉权和他的妻子胡素秋身上,他们两位捐献了自己的遗体,而后令人莞尔一笑的巧合是——他们的骨骼标本被共同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入口处。在他们离世之后,他们的骨骼被摆放在了一起。此刻我要短暂地当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假定灵魂存在,在爱情上给予这个故事一个浪漫的设定——他们的灵魂也许就在他们的骨骼上空飘荡,互相打趣道:我们夫妻又见面了。

当然这是我脑海里的幻想了。回归现实,我不得不慨叹这是美妙的: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生死意味的再相见。皆因这一对夫妇在面临死亡这一人生自然的事件上做出了同一种选择,在自己的丈夫捐献了遗体的十年后,身为妻子的胡素秋亦然如此。他们的骨骼标本因为某种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奉献而得以相遇。

要是从爱情的角度上来看,也许这是一对夫妻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的相互陪伴。在这个不缺乏世人想象的时代,他们的骨骼因为摆放在一起而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譬如我,就将此定性为是代表着重逢的、浪漫的骨骼标本符号。

可这是肤浅的看法。我望着电脑屏幕上我搜索到的关于李秉权和胡素秋老师的报道,那几行字深深地、深深地发着荧光。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这是李秉权老师写在他的临终遗嘱上的。十年后的冬天,他的妻子在遗嘱中也写了类似的话语——最后再送给解剖。

我在那个夜晚被这几行字深深地感动了。你可以一读再读,从中品悟一个个体的高贵与纯洁无瑕之美。为医生者,救死扶伤为己任,直至死亡仍将其高高侍奉,视为一生的操守。如若不谈二位医生身份的职业加持,为人者能有此想法,愿意在死亡尽头献出身上的器官,以助更多的人得以重生,这是不是一种伟大?

这是。我可以无比肯定而且坚决地说是。我这时又要当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因为这两位老师至美的灵魂是真的存在——生时为人民服务的兢兢业业,逝时为医学献身的大爱纯尚。个人的皮囊也是可以同时装着伟大与平凡的。为人之平凡至此,也为人之伟大至此。生老病死的确是无可抗力,可是有时,奉献一生的淡然,却是难得的内在动因。

那天去采访一位老师,老师强调了我们大学生应当在大学里学会的其中一项是建立怎样的三观,做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当时说大公大私,这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大学是一个构建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学会做有思想、有担当、有信念的人,其实并非我们真正想的那么简单。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来的献血车,那时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也记得学校组织的一些志愿活动,总是有人报名;宿舍里有了旧衣,第一反应并非丢弃,而是洗干净后捐给献衣箱.......是的,那些我们看起来并不简单的奉献,其实也如此简单。奉献的所有作为都不分伟大与平凡的,一个人能去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已经往往不是自身了。

作为学生,我们也该明白担当二字如何撰写,奉献在责任里又占了什么样的角色。因为成长路上的成熟,一定有一项写作,在做待人已经学会为他人考虑、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也已拥有了一颗换位思考的善良的心。善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美好品质。善良之中,有奉献之心。

重逢两个字在我心里好像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我望着电脑新闻照片里两具沉默的骨骼标本,除了浪漫的爱情延续,仿佛还有什么更伟大的精神在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