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这一济南最美的季节正悄然来临,它让云彩披上霓裳,让湖水托起锦绣,让茱萸袒露花蕊,让深秋染透橙黄。它带走了酷暑的炎热,带来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
九月九日亲人念,千古佳话代代传。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值此佳节,我们全家来到九如山游览,也算是应了重阳节登高望远,陪伴老人的传统。
十月初的九如山,满山都浸润在浓郁的秋色里。九如山多枫树,放眼望去,原本翠绿的山峰上已经零星出现了几簇火红的颜色。那些红叶在满山的碧绿衬托下,显得如此鲜艳,仿佛微微跳动着的火苗。相信不出多时,这点星星之火定会烧成燎原之势。我们沿着山路一路上行,路边的解说牌里了解到,九如山中泉城新八景之一“九如听瀑”,更是泉城七十二名泉的发源地之一。纯净的原始生态孕育了峡谷、奇峰、丛林,喷发出山泉、溪流、瀑布、深潭,云蒸霞蔚,交织出绚丽的自然景观,也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泉城七十二名泉。除此之外,最令我惊喜的是“九如”二字的含义: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这是古人用来祝寿的词语,无意中与重阳节这一九月初九的节日相映成趣,更妙的是,重阳节祈愿长寿的习俗,也与“九如”二字传达给我的一模一样。如此巧合,不由得让我感叹冥冥之中天意的伟大,也更加让我确信重阳节登九如山是不错的选择。
沿着实木制成的坚固栈道,我们登上山顶。群山环绕,仿佛众星捧月;云蒸雾绕,平添一分仙气。山下的景色一览无遗,小村庄星罗棋布,村庄周围金黄色的稻田纵横交错,每一块都是一条厚重的毯子,在秋风中,在阳光下,稻浪起伏,闪闪发光,看上去让人倍感温暖、舒适。我们在山顶小憩,我搀扶着姥姥坐进精雕细琢的小亭子里,给她讲重阳节的来历,同她说起重阳节的习俗。与家人相聚的这一刻,我心里洋溢着幸福。也正是因为这份幸福,我才能更加体会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酸,因而能够更加珍惜陪伴父母孝敬老人的时光。此刻在九如山巅,我们谈天说地,静享这一份安逸。“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此刻,我们让九月携手九日,用夕阳叠加朝阳:九是最大的阳数,夕阳是最美的阳光!
千百年前,王维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名篇,因其提到了山东,所以我想,当许多年后我又读到这首诗时,一定会想起山东济南,想起在济南大学度过的青春四年,也想起重阳节爬九如山的这一天。今又重阳,又何止重阳。这是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节日,其意义却又远远大于一个传统节日。亘古盛世,华夏复兴,一个华夏传统的美德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