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准确阐述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政治性质和根本任务,同时也赋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做好政治播育、德性教育和课堂创新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政治播育使命
1949年以来70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和发展成就,同时也表明:要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就必须将青少年学生培育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适应这一时代要求,肩负起传播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教育青少年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播育使命。概括来说,这一使命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目的、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认同,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青少年学生形成政治认同,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引领的教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保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青少年学生的心智成长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政治播育使命,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目的、要求,对青少年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将他们培育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播育使命。
二是在青少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认同”,就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其实质就会从个人心理、情感上接受某一事物。因此,青少年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就像一粒种子发芽成长一样,也是需要从播下一粒“真善美的种子”开始,只不过前者是播下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而后者则是播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粒精神种子。从这个意义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将这粒“真善美的种子”埋在青少年学生心灵之中并使之成长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认同的关键课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就是这一政治播育使命肩负者和履行者。
三是指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确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导就是告诫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也必须接受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规范,端正人生态度,拥有良好道德,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毫无疑问,在学校教育中,这一任务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完成的。因此,全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必须确立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肩负起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起坚定立德树人意识,使学生成为“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的德性教育使命
立德树人,把青少年学生培养“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根本任务。面对这一任务,我们必须明白,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有正确的引领教育作保障,而全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就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实施正确引领教育的根本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性教育的历史使命。概括来说,这一使命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肩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政治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德性教育使命。肩负这一政治使命,全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确保我们的教育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确保青少年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德性,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利用“拔节孕穗期”养成理想信念。青少年学生都是十几、二十几岁,而这个年龄正是他们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价值信念养成的最佳时期。与此相对应,对青少年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质上就是利用这个时期在其“头脑中搞建设”,在其“成长过程中搞建设”,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信念。当然,这里的“建设”“培养”之类的教育活动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实施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然地肩负着利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在充分尊重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价值信念层面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最为精心的引导和栽培。
三是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本质而言,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但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都重视专业,由于强调知识的地位和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精神和价值观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引导学生重视思想道德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肩负起应尽的教育使命,“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和发展的掌舵者,家国情怀的感召者、创新思维的引领者、广阔视野的开拓者、健全人格的示范者”,引领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坚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的课程创新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是这门课程教学教育的主导者,因此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具体而言,这里的关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铸魂育人、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创新、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使命。概括来说,这一使命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辩证统一,以坚实可靠的学理性逻辑弘扬政治影响力。青少年学生不是白纸,而是有头脑、掌握相当知识的人。因此,那种强调政治性而忽略学理性的教学模式是不合时宜的。所以,一切教育教学实践,都必须以坚持学理性逻辑。事实上,唯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政治性。
二是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辩证统一,以真实客观的知识性逻辑突出价值说服力。一切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价值性,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价值性。然而,一切价值,都要以真实为基础,没有真实作基础,价值也就难以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以真实客观的知识性逻辑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政治性。
三是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辩证统一,以科学准确的批判性逻辑彰显建设塑造力。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思想政治主张的优劣好坏也是通过比较鉴别而展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以科学准确的批判性逻辑积极回应、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提出肯定性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青少年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辩证统一,以生活现实的经验性逻辑强化理论内化力。理论源于实践且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才能真正说服人。这一原理表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经验性逻辑,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且唯有如此,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化力,引导学生自觉确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五是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辩证统一,以生动活泼的主体性逻辑实现主导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任务,决定了青少年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教育的效果最终是由他们体现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主体性逻辑。事实上,只有坚持这一主体性逻辑,才能实现教师的主导影响力,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是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辩证统一,以科学有效的启发性逻辑实现知识性灌输。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仅有灌输是不够的,还须坚持启发性逻辑。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键是“‘思’,缺少思想魅力就缺少课程感染力”。所以,在课程改革创新中,教师必须坚持科学有效的启发性逻辑,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辩证统一。
总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政治播育使命、德性教育使命和课程创新使命。为此,全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履行自己的新时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给青少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成为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