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晓丽   发表日期:2019-05-3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

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

办好思政课,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必须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探索新办法,才能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思政课改革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遵循“八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八个相统一”内涵丰富,直面思政课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思政课改革的指导原则,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学生才会受益无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必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有效系统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课题,也是检验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人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和国家合法性的持久忠诚,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最终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相关机构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来推动。

整合多方资源,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需要多方努力,需要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的相互配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抓手,以专业课融合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首先,着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校园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可以把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挖掘专业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通过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育人并重,提升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把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功能的基础上,设置 “模块化课程域”构成的通选课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直接或间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达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块化对接。可以把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强调生涯教育要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围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展开。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相关的内容融入生涯教育中。可以把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隐性”体验教育。可以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新社会实践方式,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多层次立体型社会实践体系,形成渗透性教育格局。可以把行为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行为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打破了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和整体化。

其次,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课育人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思政”的新思路,创新思政课育人新模式。目前高校学生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00后”网民,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网络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平台,建设专题网站,积极传播正能量。利用微博、QQ、飞信、微信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00后大学生对话人生,借助“微讲堂”,“微电影”,“微评论”,“红色中国”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手段,实现网络思政育人的“零壁垒”。专题网站,开辟网上第二课堂。网站设置“了解历史”、“对话人生”、“感悟思想”、“关注热点”等栏目,积极传播正能量。网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分析社会现象为主线组织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网上延伸做了重要工作。利用新媒体技术与00后大学生对话人生,实现思政育人工作的“零壁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辟微博、QQ、飞信、微信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网上网下共同育人的新模式。在做好学生解惑答疑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功能。微信、QQ可以解答不少学生的各种各样问题: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从学生关心什么、想什么、困惑什么入手,回应他们的关切,既做学生的导师,又做学生的朋友,既增加课堂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又真正做到了教书又育人,打造了网上网下共同育人的新模式。设置“微讲堂”,展示“微电影”,开展“微评论”,让学生乐学乐思。设立“红色中国”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红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体味人生、升华思想。同时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合作,共同开展“你成长·我陪伴”网络主题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同步。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思想政治课教育新平台,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创新育人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名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以各门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团队工作制度,责任分配到人,落实到人。根据团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合理的考核、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团队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参加课程培训、骨干研修,使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把握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形成优良的教学梯队。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定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