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化学化工学院考研再创佳绩

作者: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王婧婧   发表日期:2019-04-18    

2019年,化学化工学院506名毕业生考研上线率53.4%,考研率45.6%,学院考研再创佳绩!从2017年考研率43.7%,到2018年考研率44.8%,再到2019年考研率45.6%,化学化工学院实现了由学院主导促考研到学生自我管理助考研,由教师引导推考研到学生自我教育增考研,由老师灌输督考研到学生主动要考研的华丽转变,完美诠释了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内循环体系的形成。

文心雕龙,学风建设“外循环”扎实推进

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与专业建设强等优势,围绕考研工作,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渗透考研政策宣传、分类指导、心理辅导、协同联动,优化内容供给,提升学生考研的内生动力。班主任、辅导员老师靠得上,专业教师跟得上,老师们用热心、真心、恒心助力学生考研工作,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因材施教。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形势政策课,老师与同学们探讨考研政策,制定考研计划,确定考研目标,把握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增强信心,让奋斗成为一种习惯。在学院考研的大环境下,报考率年年攀升,2018年考研报考率79.1%,2019年报考率达到了82.6%。

更可喜的是,2019年高分子材料专业124人,报考率91.9%,74人被录取,考研率59.7%。其中高材1501班全班40人,有30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考研率达到75%。17名同学被国内985、211、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录取。班级中的学3-321宿舍6名男生、学6-511宿舍8名女生全部考研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应用化学专业考研率也硕果累累,录取率达到51.7%,其中应化1504班考研率70.37%,同样创造了历史新高。

深化内涵,教风建设“元循环”夯实基础

化学化工学院深化第一课堂内涵建设,坚持服务需求,建立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在专业课授课时鼓励学生拓宽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争取去更高更宽广的平台深造和发展;搭建平台,从专业学科的角度,为考研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细节指导支持;针对化学、化工等考研必考科目,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默默奉献。

众志和鸣,朋辈互助“内循环”蓬勃发展

在化学化工学院,学生骨干各个成绩优异,党员、班干部、班助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带头以党支部、学生会、班级为单位,带队伍、树典型,定期举办“蒲公英助学”“考研经验交流会”“决胜考研与心理健康”等一系列讲座、咨询报告会,为同学们搭建考研交流平台,创造有利条件,强化考研指导和保障。同学们自发以宿舍为单位开展互助活动,共享考研心得,信息互通有无,共同学习,互相督促。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党支部书记谷鸿飞同学说:“我们要用激情和理想追梦,用奋斗和奉献圆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助力学生考研。”2019年,学院学生骨干的考研成功人数占了学院考研录取人数的28.2%,充分展示了学院考研人才辈出、众志和鸣的丰硕成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蔚然成风的朋辈辅导也成了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内循环”体系中鲜亮的底色。高年级带低年级、党员干部带普通学生、优秀校友带考研“小鲜肉”,同学们通过传帮带与情感沟通、搭建桥梁,榜样示范、交流激励。近几年学院学子已遍布全国各地,“考到哪里都有我们的学长学姐,行到哪里都有指路人”,正是这些优秀学生的感染与感召、指导与帮助,学院才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考研学子!薛兆丰同学2019年以401分的高分考入天津大学,从最开始的希望渺茫,复习盲目,到通过与2014级考取天大的刘明学姐建立联系,她逐渐变得积极自信、学习有方,最终成功被录取。她说:“希望自己也能像学姐一样,在未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考入理想院校!”

2019年,考研形势严峻,考研复试难、考研调剂更难。学院师生全员协同、积极补位、精准定位,及时召开复试调剂咨询协调会,广泛调动各类资源,提供复试和调剂技巧和信息,激活复试与调剂内在动力。胡倩倩同学的考研调剂之路一波三折,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最终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她感激地说:“辅导员减轻了我思想上的压力,同学们给了我最真切的帮助”。在化学化工学院,考研已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互帮互助,学生党支部模范带头引领、学生组织积极服务示范、班助班干部感染号召。在这里,学生埋头苦干;昂扬斗志,坚韧不拔;彼此激励,坚定不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化学化工学院考研率不断呈螺旋式上升。大批出色的学子被天大、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化学化工学院成了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节节攀升的喜人成绩是考研学子的寒窗苦读、不懈奋斗;是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示范引领;是优秀学子的朋辈辅导,感召联动;是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渗透带动。学院将继续凝心聚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创新考研就业网络,实现考研就业工作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