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访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优秀保研学子王鹏超

作者: 来源: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王晓文 孙寒   发表日期:2019-04-18    

四年悠悠,他用勤勉为自己的未来铺出一条阳光大道;星火冉冉,他用梦想去点燃生活的热情。春日午后,笔者如约采访了他,他儒雅的气质、风趣的谈吐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2015级优秀保研学子王鹏超。

王鹏超,中共党员,连续三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2017年度山东省优秀学生,并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项比赛、不断挑战自己,曾获全国美育成果展演一等奖、济南大学第三届微电影节三等奖、济南大学SRT项目结项等荣誉。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造就了他滴水石穿的魄力,他成功保研至上海大学,将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

厚积薄发 水到渠成

南方有毛竹,发芽初期,四年只长三厘米,从第五年起,竹子以每天足足三十厘米的速度生长着。只用六周就可以长到十五米,但之前的四年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人生如竹,沉潜内修,才能拔节而出。笔者从王鹏超的身上,感受到了毛竹一样的品性,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从刚入学,王鹏超就确定了考研的目标,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很明确,那就是“专心致志做学术”,三年来一直不曾懈怠,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求知、笃行、严谨,是他对待学习的态度,连续三年拿到校一等奖学金就是对他的付出最好的见证。从大一开始,他都是宿舍里“早起晚归”的那一个,当别人在宿舍酣睡时,他早已坐在自习室里。“学习是一件持续性的事情,不存在一蹴而就,需要你每一门课,每一次考试都要认真对待,这是一个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王鹏超如是说。在谈及如何准备保研时,他坦言,树立“两条腿走路”的思路很重要,直到保研前一刻他仍然在全力以赴准备考研,而保研成功于他而言,更像是辛勤付出后一个特别的礼物。在得知获得保研名额到准备报考,以及复试的各个环节,时间都很紧迫,目标院校看中的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四年的沉潜内修,让王鹏超最终脱颖而出。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身在水中,不觉水流。”从王鹏超身上,笔者看到一种沉稳如玉,安静淡然的状态。

一身二任 游刃有余

回顾大学生活,是充实而又忙碌的。王鹏超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同时也在学院组织里担任职务,从干事到部长再到主席团,在组织里的三年,忙碌是家常便饭,如何平衡学习与工作便成了最主要的问题。“学习当然是第一位的,无论多忙,学习肯定不能落下。”王鹏超有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他认为大多数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要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样去从哪里“抠”时间,而是怎样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良好的时间规划,让他的学习、工作两不误。无论是在班级中还是组织里,有一种集体意识是最重要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王鹏超就是这样,凭着对待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他选择继续留在组织里,大学三年来,他也一直以事无巨细,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组织带给我的,不只是简单的历练,更是有心态上的塑造。”王鹏超感慨这些经历让自己收获颇丰,身处集体中,他秉承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为集体服务。

前路漫漫 不忘初心

保研过后,王鹏超没有因此放松,反而是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还是像往日一样保持每天学习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下一阶段做好铺垫。谈起对研究生生活的规划,王鹏超表示,还是要专心做学术,也会选择继续深造。他还说:“我向来不喜欢纸上谈兵,计划好的事一定会做,只有实践才会出真知”。

四年来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学生工作方面,王鹏超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也为学弟学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学习方面,若想学习好专业课仅靠课堂是不够的,特别是对文科类的学科,还要广泛涉猎各类书刊文献,才能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工作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为集体服务的初心,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同时也要平衡好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分清事情的主次矛盾;在校园生活方面,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唯有自律,方有自由”,正是四年来对自己各方面的严格要求成就了今天优秀的王鹏超,非凡的实力让他将未来的选择权紧握在自己手上。笔者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带着这份千日厚积的实力和对未来的明确规划出发,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去经历和体验生命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