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良师指引 十年不移——访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老师芦令超教授

作者: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魏郁林 王玥 刘星月   发表日期:2019-04-12    

午后暖阳融融,明黄色的阳光荡漾在这一方小天地,芦令超老师坐在办公桌旁,桌上齐齐地摆着几本专业书,桌面稿纸上工整的黑色字迹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芦老师热情地与我们交流,一派温润,如自奇石间穿过的涧水,有泠冽的严格,亦有润物的亲和及剔透的灵动。笔者坐在芦老师手边的沙发上,侧头与老师对视,芦老师爽朗一笑,仿佛驱散了残冬未曾全部散去的寒意。接下来,让大家和笔者一起,走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老师芦令超教授。

芦令超,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主要为特种水泥与混凝土、水泥基功能材料。现任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先进材料与化学制造研究院院长、山东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房建分会理事和山东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和企业研发项目,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而近日,由他指导,李来波等同学完成的《水肥缓释型生态混凝土的研制》更是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斩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兴趣起风帆 灯塔指路人

芦老师首先谈道:“学生科创的热情是足够的,特别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要让学生产生兴趣,通过了解科创项目的重要意义与需求,从而激发和产生内生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诚然,实验研究应该建立在兴趣之上,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芦老师认为他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训练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指明方向,不断地激励,投入精力、充满耐心地关注。芦老师举例道:“学生如果像平时做实验一样,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得出一个预知的结果,这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观察、探知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老师的责任,导师要做好引导、启发和指导,这样的培养过程才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的确,导师知道更先进的方向,拥有更广阔且深刻的知识理论面。这是基础,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或温和如沐春风的鼓励,或晨钟暮鼓般严肃的敲打。而这正是所有老师都努力做的。“老师们非常愿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愿意听学生们发表观点,愿意与他们讨论问题,愿意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芦老师欣慰且鼓励地说道,“学生们新奇的想法可以打破老师固化的思想,这是很令人兴奋的。”芦老师又提到他们每周都会给学生们开会,总结上一周的结果与经验,规划下一周的任务与方向。同时芦老师笑称:“课题组研讨会还是更应该表扬我们的学生,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奖励。”

在采访过程中,芦老师不断提到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在科研之路上至关重要:“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也有方案,但那是引导性的。我们培养学生,就是希望学生将来拥有独立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才是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学生能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会查资料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了解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产生自主兴趣,激发研究动力。我觉得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不仅仅是在科学研究方面,任何时间,老师对学生的教导,都是无可替代的。一位好的老师就像指引学生人生道路的北极星,将人性的光芒发挥到极致。同样的,学生对于老师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富有创新性。有些问题或者方法可能老师也想不到,但以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就能发现和捕捉。”

芦老师表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在科研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时常不定期围在一起进行交流,为此实验室还设有专门的讨论室。“实际上老师们都很愿意和学生接触,交流自己的科研想法,而我发现学生往往也喜欢和老师接触,这样不经意间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可以深入交流和互动。”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老师给予了学生们灯塔般的指引。

十年磨一剑 传承不止休

对于这次比赛获得一等奖的项目,芦令超老师坦言:“这个研究从开始选题到现在持续了将近十年,人员包括老师、博士生、硕士,陆陆续续的还有每届本科毕业生加入进来,还涉及到多家企业。”他们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无数次野外考察,下工地。做过很多实验室尝试和工业化试验,历经了多次失败,“他们一遍一遍查不足,调配方,不断更改组成设计和工艺制备技术。”芦老师如是说道。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这一过程远比落在纸上黑色墨水印的结果更真实具体。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步着,他们开始成长,逐渐承担责任,不怕脏不怕累,一步步探索,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一次的动作都如一滴盐水一粒细沙,历经十年磨砺汇成浩瀚深渊,聚成坚固宝塔。芦老师憧憬未来,“从宏观来说,这个选题实现了混凝土功能化和生态化,既能固土护坡,又美化了环境。”十年至今,这个课题已经开始应用于高速路基,河流堤坝。听着老师描述的应用案例,笔者能感受到老师激动的内心。笔者相信,就像芦令超老师所说,“现在该课题还在继续向纵深研究,新的研究在向净水、滤水和杀菌方面发展,一定能做出更多突破。”

老师表示,在本课题十余年的研发过程中,辛勤付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而言,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都没有机会看到最后的胜利果实就毕业了。可他们付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依循着老师的指导轨迹在漫漫长夜里翻阅卷帙浩繁的资料,为了得到最准确的数据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心心念念的都是希望能穷尽自己的力量推动这项成果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芦老师说:“在这十年中,这个课题一直都在不断地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结合,不断地向前探索,同时也与一些老师承担的国家课题相互关联,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固土护坡,强堤固基,绿色生态,美化景观,在他们手里,混凝土实现了功能化美观化,发现新的问题就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适用范围不停地拓展拓宽。芦老师提到,最近在深圳的实验着力于解决富营养化水体污染,在混凝土里引入净水杀菌剂,进行水体治理,净化水资源。

他们这一系列的行为完美诠释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应该有止境。科学研究,本身实质就是永无休止的探索,没有停下脚步仰头满足的一天。

失败无可畏 云开见日升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过:“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这句话对于不断探索科学研究的老师同学们来说尤其合适。提起实验过程中的失败,芦老师大方一笑:“允许失败,这才是科学探索的过程。”研究生实验需要1400℃的高温炉,达到这么高的温度要烧一天到两天,有的学生在实验室中烧了100多炉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只能一遍一遍从头仔细检查,重新计算配方,校正温控设备,精细测试过程,最终排查是哪种化学试剂纯度不对。老师描述完详细案例,继续谈起自己对失败的看法:“失败是难得的,一帆风顺的训练反而不会那么扎实,遇到困难的研究才是有意思的研究。科学就是一个向错误学习的过程。”如若学生们只是依照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千篇一律,正确率百分之百,不经过失败的磨练,也就无法完成更深层次的蜕变,得不到成长。

老师认为,科研,往往是在和疑难、不确定性打交道,是向人类的未知领域发起挑战,是要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他们是一群在黑暗里摸索前行的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地告诉他们寻找的答案在哪,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法指导他们怎样获得成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犯错误或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上,就某种意义来说,正是这些错误为科研人员指明了通往真理和获取成功的方向。

从一开始的和蔼亲切,谈及科研前景的激动,到后来对师生关系的语重心长,整段采访,芦令超老师不断向笔者展示着属于他的魅力。最后,他讲述了自己对于广大材料学子的殷切期待,希望我们能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主动接受新事物的认识和意识,在筑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科研有足够的热情,从而走向更高更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