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从北京启程踏上去美国的国际航班,中转芝加哥后,到达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接机的小伙子很顺利地接到我,然后开车50多分钟到达了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简称UCONN)——我将在这里访学半年。康涅狄格大学主校区在曼斯菲尔德镇的斯托尔斯,这是一个坐落在树林中的小镇,除镇中心与大学校园以外,周围都是树林。康大的中国留学生称这里为康村。
我所租住的房子就隐藏在树林中。树林中的小木屋是我在小说或电影中看到场景,没想到能有机会空降到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可我刚住进来时,并没有想象中的诗意与浪漫——国内学生的毕业论文还没处理完,而木屋里WIFI信号极弱,常常上不了网;采购食物极其不便,最近的学校超市也要走好远的路;晚上周围的林子里一派漆黑,陌生人闯进来怎么办,动物闯进来怎么办,总有些怕怕的感觉……不过,等国内事务处理完毕,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我开始享受树林中的简朴生活了,也常常想像梭罗当年搭建木屋、读书写作的情景。
每年5月中旬,美国的大学已放了暑假,我到校的时候,康涅狄格大学也放假了。不过图书馆照开,各部门也都有工作人员值班。我的导师孟老师假期不在学校,因为先生在耶鲁大学工作,她家住离康村有一个小时车程的纽黑文。正好我想去耶鲁看看,所以我们约好纽黑文见面。纽黑文的治安不是太好,孟老师亲自开车把我从住处接到她家,然后携先生与女儿一起到附近一家小有名气的中餐馆吃饭。餐馆的门廊挂着华裔神探李昌钰的照片,据说李昌珏常来在这里。
孟老师为我介绍了康涅狄格大学的中文项目,她说康大的中文项目刚上了不久,图书资料及其他资源还比较匮乏。当我谈到我们正在编撰女性文学大系的时候,她很兴奋,嘱我大系出版后一定告诉她,她会让系里购买一套进来。我们交流了各自手头的研究任务与思路,不同思维的碰撞给了我很多灵感。后来孟老师让我帮她考证下《郭沫若与安娜》一书中的几封书信,说该书的作者是山东曲阜师大的谷辅林教授,我可能比较方便联系。很有趣的是,她万万没想到此时坐在她面前的我,正是谷先生的弟子,而我也万万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我导师的书,算起来谷先生已去世十多年了。我们为此激动了好一阵子。世界很大,也很小。
孟老师建议我利用假期,多走访些地方,作人文研究不能老关在屋子里,大人文背景很重要,这正与我的想法相同。于是我陆陆续续走访了美国东部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圣约翰学院、弗吉尼亚联邦大学、里士满大学及中部林肯市的内布拉斯加大学等高校。这些学校中无论是藤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小型的文理学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气质。而这些学校一致吸引我的是它们的图书馆与艺术博物馆。
美国大学的图书馆普遍规模大、藏书多,学校往往有多个大型的图书馆。最让我震撼的是耶鲁的史德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与达特茅斯学院的贝克贝里图书馆(Baker-Berry Library)(哈佛的图书馆不准外人出入)。一踏进古老建筑的大门,便顿然而生一种崇高感与神圣感,庄严的壁画、高雅的设计,一排排书籍低调安静地立在书架中。这里汇集着人类的尊严,诠释着灵魂的高贵与永恒。假期里来校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而无论图书馆外多么热闹与喧嚣,打开图书馆的大门,人都会一下子沉静下来。其他大学的图书馆,或古老或年轻,室内环境都优雅舒适,人性化的设施,书香气加上淡淡的咖啡香气,在这里读书学习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想到国内学校的一些图书馆里,走廊橱柜上贴满各种各样的考试广告,图书阅览室的桌子上堆满四六级英语、考研的书籍,楼梯间里的学生叽里呱啦地背书……真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氛围。如果把两个场景对接一组蒙太奇的话,很有意味。多数美国大学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你可以自由进入查阅资料,只要不借书无需提供什么证件,而且愿查多久就查多久。当我参访到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时候,意外发现其图书馆书库中藏有从古至今大量的中国画册,于是在这里泡了一周的时间。在国内我总是囿于专业而无暇他顾,没想到来美国倒有机会细细欣赏中国的书画。即使小型的文理学院,藏书也非常壮观,著名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全校只有2000多名学生,而图书馆藏书就200多万册。让我惊喜的是,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图书馆还特设了宋美龄的展柜,展柜里有宋美龄在该校就读时的档案、宋美龄的手书等宝贵的资料。旅行途中我每到一个学校都会先找图书馆,因为在图书馆里能嗅到这座学校的气息与味道,感受到这个学校的历史、厚度与能量。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不是在于有大楼,而是在于有大师。在我看来,走进一个大学的图书馆,大概就能知道这个学校有没有大师,培养不培养大师。
美国大学里的艺术馆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耶鲁、哈佛的艺术博物馆无疑是一流的,不仅藏品量大,而且很多毕加索、莫奈、梵高等大画家的画作,梵高的名作《夜间咖啡馆》就收藏在耶鲁。也能看到吴冠中、李苦禅、石鲁等人的中国画。虽然是大学的艺术馆,其中所藏的稀世珍品不亚于社会上的综合艺术馆。当然这种霸气的馆藏也非一般学校能比。不过,虽然没有耶鲁、哈佛的高大上,其他大学的艺术馆也有自己的特色。内布拉斯加大学(UNL)是美国中部的一所公立学校,其校内艺术馆的藏品虽然不算太多,但有些很特别的展览,比如怀旧主题等。当地本州画家的作品居多,也有不少本校师生的作品,个人感觉这种普通大学的艺术馆更接地气一些。大概因为假期的原因,UNL的艺术馆里没有几个人参观,馆内有节电装置,每走进一个展厅,灯光就为我自动打开,偌大的展厅好多时候是一人独自观赏,很奢侈的享受。艺术馆门口周围的雕塑也特别有冲击力,之前我对雕塑没有多少感觉,在这里的确被感动了,第一次强烈感受到雕塑的生命力度与情绪。美国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多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哈佛大学要收15美金的门票),它展露着一座大学的品味、情怀与眼界。艺术馆里散发的人文艺术气息使大学校园充满魅力。
秋季开学的时候,我开始在康大选听课程。孟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是语言文学系的专业课,大概20人左右的小班。每周两小节的课,一般学生先讲半个小时,之后老师补充分析,纵深引导。每一次课都在学生阅读完文本的前提下进行,虽然一周两小节课的时间加起来只有75分钟,但课下学生要花好多个小时阅读来准备上课,课堂上他们会随时发言参与进来。有一次当美国男生讲解胡风的《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时,说实话我惭愧的很,因为国内我的学生几乎没人读过。如何督促学生去读文本,的确是我应该费脑筋去好好设计的。当然不仅仅是课堂设计,考核方式也是逼迫学生课下阅读的重要手段。在孟老师发给我的课程教学计划中,我看到该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是课堂参与占20%,周论文占40%,出勤占10%,期末考试占30%,也就是说平时成绩占到70%。我选听的另一门课是《世界文学》,这是语言文学系的一个大课,大约80人左右。在这样的大课上,也安排学生讨论。一般教授先讲一小节,接下来的一小节课,80人再分成4个小班,分别由助教代课主持讨论,助教常常由博士生担任。美国大学的小教室里,桌椅是可以移动的,学生们随时都可围在一起自由讨论。我很好奇他们面向全校的一两百人大课怎么上,于是走进《中国文化》的课堂。担任这门课的老师来自我们山东济南,她热情地为我介绍了她的教学安排。她说开学的时候她把要学习讨论的topics给学生,然后学生每六人组成一学习小组,挑选一个topic分工查阅资料,共同准备PPT。每一次课至少有一组学生上台讲解,老师在旁边或提问或补充,最后总结。听了各种类型的课之后,我发现无论小课大课,把学生推到前台是康大老师们共同的教学思路。另外,在课堂上我也能感觉到一些国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一个美国男生告诉我,他对中国的政治很感兴趣,计划明年暑假去北京上暑校。
康涅狄格大学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很让我羡慕。老师的办公室就是自己的书房,门上贴着一周里会见学生的时间。博士生、研究生们多少都担任些助教的工作,也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每周系里会举办一次类似学术沙龙的聚会,老师及博士生、研究生们聚在一起随意聊一些学术话题,还免费提供美食,边吃边聊,既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又有美味的享受。系里也给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安排了办公室,可以自由使用系里的电子阅览室、公共打印机等。因为有安身之地,尽管身处异国他乡,心里却也有一种归宿感。
12月初这里还没有放寒假,我已经到了该回国的时候。半年多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里的经历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它已在悄然改变我,无论是在工作亦或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