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系列繁琐的出国准备之后,我的出国访学之事终于成行,我联系的学校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凯斯西储大学。
飞往美国
10时10分,飞机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了。这一天,北京的天气不太好,放眼望去,一片灰蒙蒙,心情也倍感沉重。飞机在不断地攀升,过了很长时间,我终于看到了明媚清朗的天空,心情也慢慢变得有些轻松了,开始欣赏那奇幻曼妙的空中美景。经过了大约12小时45分的飞行,于当地时间9时55分到达了芝加哥机场,然后再转机到我的目的地——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
克利夫兰(Cleveland)位于美国的中部,俄亥俄州的西部。城市靠近伊利湖南岸,并横跨库亚霍加河口。库亚霍加河从市中心穿过,把城市分为东西二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美国中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市区内的绿地非常多,公园面积约7500公顷,占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里的地理环境被人们称为“森林之市”,凯斯西储大学便坐落在该市的欧几里德大道(Euclid Avenue)上。
飞机在克里夫兰机场落地后,我一走出来就感到特别寒冷,赶紧从背包里拿出羽绒服穿上(幸好没把羽绒服装放到托运的行李箱中,要不可就冻坏了)。当时在家里的时候,天气已经不算冷了,可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当于我国的东北部,地上依然还堆着厚厚的雪。后来知道,这里的雪几乎能断断续续地持续到接近5月份。
凯斯西储大学
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简称CWRU或CASE)是美国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一级国家级大学,也是北美大学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简称AAU)62所顶尖研究型大学较早期的成员之一,在北美洲有相当的名望。凯斯西储大学成立于1967年,是凯斯理工学院(由慈善家伦纳德·凯斯创立于1880)及西储大学(在1826年创立于康乃狄克西部储备区)两校合并而成,并历来以极度严谨的学风、极度严苛的课程和杰出的研究闻名,是俄亥俄州名副其实的第一学府,学术实力胜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该校诺贝尔奖得主有16位之多,美国第一位本土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出自该校。在美国所有大学里历来综合排名40名左右,其开设的法律类、管理类、医学类、护理类专业享有很高的业界认可度。
交流访问与学习
我这次访学主要是在凯斯西储大学工学院的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of School of Engineering)进行的。该系设有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系统和控制工程等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专业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计算基因组学与计算生物学、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普适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等方向的研究。
在访学的6个月期间,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交流访问与学习:
1、听课学习
参加了《Bioinformatics for Systems Biology》(课程编号:100-LEC-4605)和《Data Mining》(课程编号:100-LEC-4668)两门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听课学习活动,了解了该校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教室资源和条件、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等内容,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有借鉴和帮助作用。
2、科学研究
(1)结合自己目前的博士学位论文课题,以多标记机器学习为出发点,对“蛋白质多亚细胞定位”这一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新兴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凯斯西储大学提供的便利资源检索条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学术论文,能紧跟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用Java语言编制了相应的多标记学习算法,构建了一个集成多标记学习系统,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总结和提炼所研究的内容,通过与联系的导师交流和讨论,撰写了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提交SCI期刊进行发表。
(3)对导师的研究课题和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解。重点讨论了基因组学中以数据挖掘为背景的疾病和致病基因的关系发现问题。通过与导师讨论,结合蛋白质组学的内容,对以蛋白质为基础的疾病治疗药物开发问题进行了设想,对如何发现疾病与药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扩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范围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当天气转暖了,我有时便漫步在大学校园里,欣赏着盛开的鲜花,活泼好动的小鸟,还有可爱的松鼠,呈现出一片令人亲近的景象。
在凯斯西储大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句话:“Think Beyond the Possible”和“Best of the Best”。这反映出他们永无止境的思考和追求。
国外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联系的导师还带了另外一个中国的访问学者,是北京科技大学一位姓杨的老师,她去得比我早,对那里的环境和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多亏她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信息,使我能够更快地适应国外生活。
由于提前没有确定好住的地方,就只能先在几个中国留学生租的房子里住了三个晚上,睡在一个垫子上,还算舒服。老房子木质的地板,有些地方踩上去会发出咯咯吱吱的声响,晚上怕打扰到他们,我就轻轻地走。暖气烧得倒是很旺,但会不时传出啪啦啪啦的声响。夜间醒来,向房外望去,由于有雪的原因,感觉很亮。
可能是水土不服,也或许是旅途的劳累,第二天就上火了,嘴上起了泡。幸好离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家超市,于是我便到那里买了一些生菜、果酱、面包、牛奶之类的东西,过了两天,火基本消了。在杨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办理了银行卡、电话卡和访学相关手续,并与导师见了面,开始了正式的访学历程。
由于杨老师的访学已接近尾声,但她租的房子却还有一个月才到期,于是我便把剩下的一个月给接了过来,这样大家就都解决了问题。后来,我又租到了另外一处的房子,一直住到访学结束。在这里租房子与国内不同,除了厨房里有冰箱和灶具外,其他物品基本没有,需要自己买床、桌子、被子、枕头、台灯、餐具等一应物品。回国之前还要把它们再一一处理掉,很是麻烦。
我第一个月接替杨老师租的地方离学校大约2.5公里,路上要经过一个小山,由于有雪的原因,不太好走。一开始,我基本是5点左右从学校返回,后来与实验室的其他人聊起来,才知道那条路不是很安全,曾经有人在山脚下被打劫过,以后我便较早地回去了,以防不测。后来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大约2公里,是白人居住区,路上很安全,我每天都是步行来回,倒是锻炼了身体。
在美国吃饭也不太习惯,面包要么是咸的,要么是很甜的,没办法就到华人超市里买面条和其它一些食品,但不是很方便,因为我没有车,而超市一般离得都比较远,只能碰巧搭别人的顺风车。幸运的是,我自己倒是会做一些面食,像包饺子、蒸包子、蒸馒头、烙饼之类的还可以应付,这就是改善生活了,可是相当麻烦的。有一次,几个朋友一块去附近的一家“湖南饭店”吃饭,本想去享受一下祖国的风味,可是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这里的饭菜已经有些西化了,失去了本来的特色。再后来发现,买来半成品的披萨,然后在烤箱里烤熟吃很是不错。再有,这里的牛肉比较好,价格也不贵,倒是吃了不少。有时叫上实验室的几个留学生到家里小酌一番,弄上几个菜,喝点红酒,聊些各种不同的话题,很是惬意。
领略异国风土人情
在回国前,特别安排了几天在美国进行了一次旅游。首先去的地方是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它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尼亚加拉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形似马蹄,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尼亚加拉河的水流冲下悬崖至下游重新汇合,在不足2公里长的河段里以每小时约35公里的速度跌荡而下十几米的落差,经过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顿、右岸美国的利维斯顿,冲过“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后的“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在“雾中少女”号游船上必须穿上雨衣防护,否则就变成落汤鸡了。后来又去了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参观了普林斯顿大学、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时代广场、叮当车、金门大桥、环球影城等地方,领略了美国的一些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
通过本次出国访学,不但熟悉了国外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学到了一些国外的教学模式,还了解了美国的一些风土人情和本地文化,有一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