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12月,是一段令人悲痛的岁月,是令中华民族倍感屈辱的12月。在那一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军残忍杀害。为了纪念这段沉重的岁月,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镜头回放到1937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被日军攻占,长达40多天的屠杀行动开始了。日军杀人、纵火、强奸、抢劫,犯下了滔天大罪。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南京城被日军摧毁得面目全非。令人痛心的是日本政府虽然承认有此行为,但却对遇难人数暧昧不清,甚至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作为受害方,我们怎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国家公祭日的设定,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每年12月13日,全国各地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都会举行活动纪念那难以抹掉的岁月,或是降半旗、献花圈,或是默哀、推和平钟……“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会向先人承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不会忘了那惊心动魄残绝人寰的历史,因为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无论我们以何种形式缅怀,其目的都是为了祭奠南京大屠杀受害的同胞,提醒中华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唤起全世界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流接班人,更应该了解、铭记这段历史。在2017年的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期间,在祈愿和平与勿忘国耻中,南京多所高校师生展开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南师大开展了以“勿忘山河血,追思中华灵”为主题的“长卷祈国愿”百米祭文活动;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大学生们在鸡鸣寺地铁站举行了“许愿祈和平,心中寄哀思”的国家公祭日祭奠活动;东南大学学生举行了“灯光祭、烛光祭”活动;在南京大学星云楼,同学们手捧烛灯,吟诵诗歌,共同举行“记忆与和平—两岸大学生诗歌朗诵暨烛光祭”活动,以此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其实不仅仅是南京城的大学会举行此类活动,济南大学的学子们响应学校号召,也都自发地聚集在济南惨案纪念碑前,拉开印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热爱祖国”的横幅,引领济南人民一同缅怀先烈。北京科技大学组织学校青年学生参加“勿忘国耻,面向未来”主题座谈会;中国传媒大学组织了公祭日默哀仪式、知识竞赛以及公祭日讨论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央歌剧院在人大明德堂联合举办了国家公祭日纪念演出。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官方微信以“同胞安息,今人自强”为标题,带头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悲祷以及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志向。青年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回顾历史,你会发现站在风口浪尖的往往是年轻人。
大学,是智慧的聚集地、是精力最充沛的场所。社会和国家给予了大学生们最高的期望: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们应当提升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完善自我、培养社会责任感、做国家的栋梁。历史是塑造人的最好材料,敬重历史、铭记历史、借鉴历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
心诚便一切安好。纪念国家公祭日,不能只流于形式上,应该是发自内心最真挚的怀念与祝愿。对我而言,最好的纪念便是我能够将这段历史印在脑海里,提醒我身边的人,我们曾经经历了这样一段历史。即便我没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但我也会做好我自己,承担属于我的责任,过有意义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谨记不忘国耻、热爱和平、守护和平的使命。
国家公祭日,是中国人对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未来矢志复兴、保卫和平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和使命。尽管历史的背影已渐行渐远,但中华儿女一定不会忘记就在1937年的那年冬天,我们的祖先在南京城里惨遭蹂躏。鲜血染红了白雪,空气里冲斥着血腥味,河水红的发黑,就连泥土也被血黏得硬邦。这段躺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伤时刻提醒着我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时刻提醒我们忠诚于和平,为我们,也为人类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