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砥志研思 桃李芬芳——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水利与环境学院王仲鹏老师

作者: 来源:水利与环境学院 张盼盼 张旭敏 洪慧   发表日期:2018-12-06    

踏着微风,笔者如约采访到了水利与环境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王仲鹏老师,在随和的氛围中,笔者和王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入心灵的交流。

王仲鹏老师,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学校校聘A3岗教师,牛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总计2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在ES&T和J CATAL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15项……专注科研的同时,王老师在教学方面也没有松懈,同样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济南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 “济南大学优秀教师”和“济南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执着科研 心系社会

王老师专注于大气污染控制与清洁能源催化材料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烟气脱硝、环境光催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与催化转化等。2018年1月,王老师凭借“多活性位点高分散型柴油车DPNR催化剂的构建及反应机制研究”这一课题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听王老师介绍,现在空气中的PM2.5细颗粒物,很大一部分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而且相较于扬尘等污染源而言,机动车尾气含有的化学成分复杂,具有“颗粒小,数量多,危害大”的特点。在机动车排放的PM2.5颗粒物中,柴油车占了90%以上,所以尾气的催化净化迫在眉睫。并且,柴油车使用久了之后,它排放尾气的过滤器会发生堵塞,更加不利于尾气净化,因此对于尾气催化剂的定期更换尤为重要。

当笔者想要进一步地了解这项研究时,王老师顺手在办公桌里找来了几个颗粒过滤器,一边向笔者讲述理论知识一边做示范。就这样,原本深奥难懂的研究原理被王老师用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地说了出来,笔者对这项研究的了解也更深入了。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利用催化剂降低柴油车尾气成分燃烧所需的活化能,利用尾气余热,使碳烟颗粒燃烧去除,实现过滤器的原位再生”。王老师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熠熠发光,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对这项科研成果的自信。这让笔者不禁感叹,可能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研项目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看着它发展成熟的那一刻,内心满满的都是自豪。王老师又补充说:“最近几年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研究设备都比较齐全,管理服务也有保障,目前课题项目进展也比较顺利。”

笔者至今都记得王老师说的这样一句话:“大气污染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它的污染控制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科技进步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短短的一句话,笔者看到的,是一位学者对于周边环境的感同身受;是一位科研人员对于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在之后的交谈中,王老师告诉笔者他今后的研究方向会紧随着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笔者心中对其的敬佩之情又多了一分。

多年以来,王老师承担了很多的研究项目,可要是说起让他印象最深刻的项目,则是刚参加工作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时间回到2010年,那是王老师参加工作的第三年,经过不懈努力,自己的科研项目终于得到了评审人的一致认可。这可以说是王老师人生的重要节点了,那标志着他科研道路上独立承担研究项目的开始。国家设立青年基金项目的目的正是在于鼓励青年学者的创新性研究,也正是这样的鼓励,让王老师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科研工作,一步步走来,科研上可谓是硕果累累。他带领的课题组先后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等多项省部级成果。

科研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呢?可能有的人想到的就是认真仔细。而王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沉得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去坚持。老师直言:有些同学一开始进入实验室时信心满满,可到最后却不能坚持下去,亦或是仅仅为了在成果上挂个名,这就让科研本身失去了意义。所以,王老师并不建议很多同学过早就进实验室,在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的情况下,进实验室也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学到东西的可能性很小,既没有理论基础,也无法联系实际。他提倡大家学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参与科研活动。

循循善诱 教导有方

王老师潜心科研的同时,也没有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笔者了解到,王老师同时教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专业外语、环境催化原理与应用等,也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在谈及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王老师对笔者说,科研和教学并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大学老师,首先应该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剩下的时间再专心做科研;科研也能反哺于教学,把新的科研理论成果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保证高效率,教学和科研这两项看起来都很繁重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笔者也深刻感悟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向王老师学习,高效学习的同时做有意义的事,不荒废美好的大学时光。

王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已经11年了,他认为好的课堂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他上课时不去照本宣科,而是常常联系生活实际,将一成不变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对于现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玩手机的现象,王老师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手机功能多样化了,可以成为老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对于短暂的课堂时间,还是不应该让手机打扰自己,影响学习效率。王老师注重的是启发式的教育,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使人受益匪浅。在王老师的教导下,很多学子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如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去年王老师指导的邵文同学的毕业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目前邵文在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谈起自己的学生,王老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作为老师,看见自己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吧!

而谈及考研话题时,王老师并不是一味推荐所有人都去考研,而是建议笔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如果个人追求更高的平台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并且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可以选择考研,不然的话走向社会,发展的空间也很广阔。这也给了笔者一些启示,让我们对未来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

旁征博引 自信前行

除了科研和教学,王老师平时热爱旅游,尤其是自驾游,在旅游途中,可以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感受每一处的风土人情。除了放松身心,王老师也会关注环境,尤其对各地饮用水的水质很敏感,王老师笑了笑说:“这算是职业病吧!”在笔者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科学研究与实际联系起来,让我们为创造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而共同努力。笔者还了解到,王老师曾到牛津大学访学一年,在这期间,他感受到了世界顶尖学府的传统与文化,老师们精心科研的宽松气氛,严格的实验安全规则,还有完善的设备共享机制。这次访学,想必也为王老师带来许多灵感,也正是这样的旁征博引,让王老师在自己的科研、教学领域做得越来越好。

最后,当我们谈到王老师的求学经历,王老师说在做博士期间,他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不应该妄自菲薄。刚读博士那段时间,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有难度的学习,他也曾有些不自信。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王老师明白了只要去努力,自己并不会比别人差。王老师也一再提醒我们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从这段对话中,笔者看到了王老师的自信和睿智,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对于当代大学生,王老师还有一些建议和忠告:首先应该珍惜时间,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在现在如此好的学习条件下更应该努力学习;其次,要学会用专业的理论和知识看待问题,并且要有自我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加之如今的知识很多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的眼光应该放长远,广泛涉猎,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多交朋友,在空闲时间多参加活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采访很快就结束了,但王老师的谆谆教诲还萦绕在耳边,一言一语无不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与王老师的交流,笔者受益良多。衷心祝愿王老师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