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并不陌生感恩节这一西方的舶来品,或多或少对其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但也仅仅是有所了解而已。非常神奇的是,与情人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等不同,感恩节在中国被接纳的程度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
我问过很多人,大部分人都表示对于十一月二十二号是感恩节一事并不知情,哪怕是知道也不做什么特别的表态,仅仅当作一个很平淡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日子罢了。美国的感恩节最原始的意义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这个日子也是美国合家欢聚的日子。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感恩节也进入了中国本土。加上其在中国被引申出来的社会意义,中国感恩节更注重表达对父母,朋友,社会等等层面的感谢。当然,真正过感恩节的只是部分中国人。
事实上,感恩节不失为一个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节日。同热情奔放的西方国家不同,更为内敛而含蓄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大部分的中国人惯于将爱意和感谢埋藏在心底,譬如,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并不习惯当面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或者给他们个拥抱,说声“辛苦了”。在我问过周围人后,得到的回答多数是“没怎么说过”、“比较难开口”、“没考虑过”等等,敢直言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这是我提倡过一过感恩节的原因之一。我曾经也认为这样坦白地将爱说出来很别扭,然而,当我真正对我父母开口后,我发现他们非常、非常地开心。他们那样灿烂的笑容是与众不同的。
同时,我们面对朋友平日真诚的谢意也难以说出口。中国人的友谊有一点很特别,在和朋友的友谊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再说出一声又一声的感谢仿佛变成了一件伤害双方情谊的事情,总是会被当成“客套”,在周围人的回答和认知当中,不可避免地寻觅到这样的想法。“感觉太熟了说这些很奇怪”、“没有必要吧”、“不会,就是感觉很自然而然的帮助,我也会帮助他……”其实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对待友谊的方式在多年来的周围环境的浸润下,逐渐诞生了真朋友不会将谢意挂在嘴边,只会放在心底的想法。可,朋友之间真的不必道谢吗?不,不是这样的。我在之前写过很长的一篇自我剖白发在朋友圈,回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给予我帮助的朋友、同学,在那篇文章的结尾给予了他们真诚的谢意和祝福,令我吃惊的是,这篇文章的点赞数和回复数是我所有的朋友圈里面最高的,那期间,很多断了联系的同学和朋友给我发消息。我想,感谢的力量、感恩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微薄而无力的。至少,它能架起父母和子女,朋友和朋友之间情感的桥梁,正面且清晰地表达出对对方情谊的珍视。
但是,感恩节说到底仍然是“洋节”,这对于维护中国传统节日总有不利之处。可在我看来,相较于美国的感恩节,在中国漂泊许久的感恩节也有了中国的味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强调感恩的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可是,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间更加注重升学率和分数,上班族在意业绩等等,社会间相互欠债,你帮我我帮你的事情逐渐被人们当成了稀松平常的小事,很多人热忱的帮助被曲解,那些真心相助的情谊与利益挂上等号。不少人都觉得,好像人情味变淡薄了。
中国式感恩节也有它存在和被肯定的意义。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设立一个感恩节,以一个节日的名义去提醒爱,去关注爱,提醒人们珍惜,并不失其温暖的意义啊。更重要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感恩节。而是节日背后一个社会应当有的互帮互助,互相感恩的善意与温柔。是一个国家发展所应当具有的民族的品格,人民的素质和涵养。一个温柔而善良的国家,一群温柔而善良的人,是我所理想的社会。简单,纯粹。
感恩,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具有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