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以解决社会所需要政治思想品德和思想素质与被教育者现有状况的基本矛盾。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因此,是否能够把社会的要求变成教育对象的品质和行为,并不取决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实际效果,即要看教育对象对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接受水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教育对象的接受水平,思想政治工作就不仅要从社会的角度解读社会需要,更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解读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一直被认为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使教育对象转变思想,服从社会的需要。在这里,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是客体,被教育者要服从教育者。这种教育理念不是把教育者作为主体加以发展,而是把被教育者作为工具加以训练,这是一种工具性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工作理念支配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要使这项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在工作理念上实现与时俱进,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理念上要确立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工作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特别注意转变教师作为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观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来开展,将教育对象真正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工作对象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工作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旨在提高和发展工作对象主题性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二、教育内容上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其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来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的过程,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并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的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实践。
三、教育方式上要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般性的宣传、教育和活动能够创造和形成一定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仅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我们应当给学生开出一张可供他们选择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菜单,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取的教育,又要想到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使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活动方式。要提倡更多地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咨询和沟通,注意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都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