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正扬帆当有为——访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逄金波副教授

作者: 来源: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正扬帆当有为——访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   发表日期:2023-06-22    

逄金波副教授,任教于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电子信息功能器件应用,主持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2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以(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S Nano、InfoMat (3篇)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被引4645次,H因子35;授权发明专利1项。多次荣获期刊最美封面、6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等奖项。eScience、InfoMat等期刊青年编委,Nature Electronics、Adv Mater等期刊审稿人,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殷殷华夏梦 寸寸家国情

笔者来访时,逄老师刚好与团队小组讨论交流结束,他们为我们展示了最新研制的二维材料并一起合影留念。逄老师谈到此次获得的山东省优秀青年项目《二维过渡贵金属硫属化合物》意义颇深。他介绍说,课题组的研究是基于在二维材料的可控生长及能源传感应用等方面的科研积累而获得的一个奖励性资助,可以更好地用于持续深入这个特色研究。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逄老师课题组将继续探索新颖贵金属硫族化合物的试研制,期待为我国卡脖子的“芯片”技术提供新颖半导体材料的备选库。也为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颖半导体材料和工程与材料领域提供一个重要的技术参考。

明责、担责、尽责,不断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预埋籽晶层获得单层二硒化钨全覆盖薄膜用于高性能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这篇论文发表在卓越期刊《信息材料InfoMat》上,逄金波老师向我们介绍从2018年5月本科生张姝进入实验室进行的开题,到2021年11月获得论文网络在线发表,前后持续了三年半,是一个长期积累与论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逄老师尽心尽力的负责团队合作,他们不断地提出理论假设,然后用新的实验来证明,最终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结论,论文也在井井有条的研究中慢慢成型。“使用预埋籽晶策略,来重新定义在二氧化硅衬底上的二硒化钨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策略,基于预埋籽晶策略合成的二硒化钨单层膜已经扩展了亚厘米级,具有批量生产晶圆级二硒化钨的潜力。”逄老师神采飞扬地解释着,可见这一成果的重大意义。同时了解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新加坡NTU、沙特阿拉伯KAUST等世界顶级二维材料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的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济南大学等单位从事二硒化钨的可控制备研究,中国在二硒化钨的可控制备方面做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跑的地位。

独木难成舟,双木方成林。在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下,笔者询问逄老师团队合作的成功要素,他谈到,将权力责任以及分配规则清晰化,在组建团队时,必须提前沟通各项需求。“获利十分,永远给合作方六分,自己留下四分,那么合作才会长长久久,而不是再也不相往来。”乐于分享荣誉与胜利果实,是成就团队长期稳定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把合作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见所长。笔者了解到逄老师有非常丰富的学习经历,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学习交流过,博士、博士后期间只身前往德国深造发展。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上,少不了思乡之苦,生活文化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逄老师以莫大的勇气和毅力在异国完成学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也收获了更多的温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刚到德国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我觉得特别孤独和无助。在路上见到亚洲面孔的人,上去就用中国话寒暄,但很多时候遇到的是日、韩等国家的人,往往空欢喜一场。后来,我逐渐参加了一些留学生会组织的聚餐和晚会,还有博士生组织的维堡论坛和跑步活动,逐渐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也就不感到孤独了。”在德国的科研学习之余,周六下午雷打不动的篮球比赛成为逄老师和德累斯顿莱布尼茨固态与材料研究所的留学生们美好而又深刻的时光。一起约着去山上Kaufland(德国连锁超市)附近的社区篮球场,打上半场篮球友谊赛,集体讨论一下科研进展,相互了解一下导师的科研风格和对学生的要求、态度,这些点点滴滴都成为逄老师留学生活中难忘的回忆。

世上无难事 剑从磨砺出

良师益友,一路同行。逄老师在与我们分享科研的时候频繁提到:好的老师能颇有成效的使学生进步。在导师马克教授辅导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里,逄老师接受了严格的博士生实验训练,学到了许多写论文的技巧,掌握了在博士生研讨会做ppt的逻辑顺序和讲稿word。这些训练帮助逄老师领会论文书写的真谛,也为本次依靠出色的论文顺利拿下省优青项目打下了牢固的基石。“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异样眼光。这是我学会的,也要送给当今大学生。”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在科研路上遇到的任何挫折,打击甚至嘲笑,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会陪伴我们翻过挫折的坎坷,跨越磨难的鸿沟,属于自己荣誉的那束光终会照到自己身上。“问题有很多,让我们从简单问题谈起。”“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这是逄老师的导师曾对他说过的启蒙之言。是他在无数彷徨时刻,仍然热爱科研,坚持科研的指路灯,也成为逄老师独家的学生指导法则。逄老师谈到:“很多学生,尤其是研一新生,对课题没有概念,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面临很多实验数据,不知道如何分析和发现规律……我会帮着分析,对每个步骤进行检查,一个一个排解问题。”先从简单的分解实验做起,不要急着做复杂的实验和课题,逐步积累得到自己的知识宝库或词典,建立自己的信心,来逐步厘清现有的难题,再继续解决新的未知难题。

读书破万卷 勤奋铸青春

在问到个人爱好时,逄老师说,因为面临科研压力,很容易产生皮质醇等压力相关的激素,导致饭量大增和体脂率增加,所以会经常和朋友一起打篮球,听音乐,这些都是帮助放松的方式。这与一些专家针对科研人员压力大和健康容易出现问题的现象而提出要发展1-2项无用的兴趣爱好不谋而合。目前处于科研的上升期,逄老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花在阅读专业文献,开展科研业务上。但在学生时代,他经常阅读名人传记,还经常逛书店,买一些新出版的书。

大学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但许多学生仍然在“博学”与“深究”之间抉择:是广泛涉猎研究对象,还是要针对一个方向进行深究?“我想为大学生们提一些建议,可能不是很成熟,有的是网络上了解的,不一定是最新和准确的,仅供参考。”逄老师打开电脑为我们详细地讲解。“首先,需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好知识,期末考试取得优秀成绩,尽量拿到奖学金。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提供的管理培训生岗位,对成绩单非常看重,他们很注重个人的责任感;其次有机会的话,可以加入实验室参与辅助研究生的课题实施,累积科研培训经历,收获科创项目立项、各种比赛的证书或者参与署名论文、专利等。在考研复试和申请国外硕士项目的时候,导师和研究生院看重这些科研经历。第三,为了个人的自我调适,摆脱长期吸收专业知识带来的枯燥感,可以广泛涉猎国内外经典名著、名人传记或回忆录和纪实类小说,来充实和激活大脑的右脑。”

在采访结束之际,逄老师有一句话想送给同样走在科研路上的大学生们——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一直陪伴着老师求学、从业、获奖的旅途,承载着老师对诸位同学的希冀与期望。他希望同学们多充实自己的时间,在论文、专利、新闻稿、科创比赛、挑战杯、互联网+赛事等方面多努力多钻研,争取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拿到一个对自己的证明。“就像有的明星一样,过一段时间,就出一个专辑或电影,就是怕自己不红了,职业生涯就停滞不前了。找对导师,例如逄老师这种,周六周日寒暑假都来实验室吧。”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愿莘莘学子尽情驰骋在青春一望无际的大道上,去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学生记者 吴依阳 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