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印象济南之鲍山·叔牙

作者: 来源:美术学院 王夫娟   发表日期:2012-04-26    

我们都有一种归属感,或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崇敬,或是对民族历史的敬仰,或者是对某种力量的信仰、某种友谊的期待。常听人说“管鲍之交”坚贞真挚的友谊,总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期望,期望拥有这种高山流水般的友谊。济南的春天,天气如此多变,却阻止不了我对这种友谊的好奇与执着。

鲍山位于济南城东约15公里处,王舍人村东南,工业北路与工业南路交汇处北面是济青公路,胶济铁路和国内著名的企业——济南钢铁集团,山南为济王公路。今日的鲍山已被济钢开发修建成了一处供职工休闲娱乐的公园——鲍山公园。公园内郁郁葱葱,花草遍地,景色优美,引来群鸟栖息,也使周边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昔日的鲍山也是山清水秀,万木参天,浮岚滴翠,山花烂漫,果树满坡。鲍山阳面为莲花峪石岩苔碧,涧幽水清,日夜潺流。鲍山的优美风景引得历代诗人对其加以赞咏。清人李侗《鲍家山》诗云:村社落霞处,遥遥似倒悬。深林藏白日,群嶂缩青山。夺路泉争捷,行空乌先让。忽惊彩袖里,出入尽云烟。

鲍山缘何称为“鲍山”?宋代熙宁年间曾做过齐州(今济南市)知州的曾巩,曾写过一首题名为《登华不注望鲍山》的七言绝句,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似茅戟,心中哪的叔牙城。

相传昔日的济南鲍山附近有座石城,名叫“鲍城”。鲍城,即为春秋时代的齐国大夫鲍叔牙的封地,山因城得名。

鲍叔牙(?——公元前644)亦称“鲍叔”、“鲍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于世。相传为姒姓之后,鲍敬叔之子。鲍敬叔仕齐,采邑于鲍(即今日的历城的鲍山一带),故为鲍氏。鲍叔牙是历史上一位大贤大志之人,荐贤让位的高风亮节名扬四海,古今称颂。“管鲍分金”的故事更是千古流芳,家喻户晓。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少时鲍叔牙与管仲甚是友善,曾经一起经商。后因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奔鲁国。后来襄公被杀,纠与小白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得胜即位,囚禁管仲而任命鲍叔牙为齐国宰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齐国因之强盛。齐桓公遂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感激地说:“吾始困也,常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受辱,鲍叔不以吾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人言之“相知”,或“管鲍、管鲍之交”,即来源这个典故,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

相传鲍叔牙死后葬于今历城鲍山下,鲍叔牙墓即在山的北隅,距山约500米。1995年被济南市列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共有两层,均采用鲍山的山石铺砌地面。墓上下两层之间,有一“双龙戏珠”石雕。圆形封土堆于该墓的第二层正中,直径约10余米,高约5米,长满了杂草。墓前有石碑一尊,上书“齐大夫鲍叔牙墓”,碑前有石供桌,左右各自分立一只石刻狲猊。封土四周砌有砖墙,高一米多,墙顶做成垛口形状,面积大约在20平方。鲍墓前方和左右两侧是大片的绿地,南北路分别是鲍叔牙南路和鲍叔牙北路。

“管鲍之交”已成为历史佳话,妇孺皆知。斯人已逝,只留一方碑墓供后人瞻仰和崇敬。在参观齐国博物馆时,在齐桓公的展厅里看见管仲的铜塑雕像,雕塑置于齐桓公的旁侧,后人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齐桓公能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功不可没;在管仲的旁侧便是鲍叔牙,虽然对鲍叔牙的介绍不是很多,但是那一句“史称管鲍之交”足以说明他的美好品格。总是在期待,期待会再有鲍叔牙那样的至贤至真的人;总是在期待,期待管鲍之间的那种友谊;总是在期待,期待济南的这个春天会给我们带来公元前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