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高教探索

作者: 来源:   发表日期:2022-05-26    

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队伍如何锻造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培养造就规模宏大、担当作为的青年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牢牢把握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离不开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党对青年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加强党对青年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千方百计造就青年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青年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人才队伍。

重点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地和创新高地。要紧紧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做好打造人才集聚地和创新高地的基础工作,突破青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瓶颈,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青年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空间,构建积极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努力形成优秀青年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新高地,形成天下青年英才齐聚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积极用好用活各类优秀青年人才。要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人才有用武之地,对特殊青年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对急需紧缺青年人才要有特殊支持,对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要有特别关心。对待青年人才不要论资排辈,不要一把尺子量全部人。对青年人才使用要基于信任基础,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给予耐心,不急于求成。要积极为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伟大事业激励青年人才,让青年人才成就伟大事业。

全方位完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当前,部分青年人才把精力过多投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要针对青年人才的自身特点,全方位完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形成并实施有利于青年人才潜心研究、潜心创新的评价机制。全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科研任务中“立军令状”“揭榜挂帅”,鼓励青年领军人才挂帅出征。青年人才还处在积累期,要给青年人才更多的人文关怀,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对青年人才要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特别要避免一刀切的“非升即走”。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完善支持考核。要优化人才表彰激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工作新局面。青年人才切忌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要有“甘坐板凳十年冷”“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毅力,努力练好“内功”,不断积累担当历史伟业的磅礴力量。

自主培养好两支青年人才主力军。实施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特殊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基础研究;要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注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训练,为青年基础学科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要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实施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计划,从各领域遴选高水平导师参与高端人才培养,吸引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实施青年社科文艺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社科文艺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聚焦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聚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聚焦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青年人才;要聚焦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才;要研究编制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青年人才发展规划,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现实人才力量和后备人才保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2月28日 黄渊基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