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高教之窗

作者: 来源:   发表日期:2019-06-27    

为校园食品加装“安全锁”

近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从4月1日开始执行。记者在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校长陪餐制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在江西理工大学,推行校长陪餐制已经有7年了。

在江西理工大学给排水专业162班学生左华伟手机上一直保存着一张照片,是去年4月份在食堂与学校副校长刘祖文一起就餐时拍的。日前,他又一次和刘祖文校长在食堂就餐并拍下合影。左华伟告诉记者,在食堂经常能见到校领导一起吃饭。

学校每天都会安排学校领导在食堂与学生一起用餐,所有菜品和学生一样。该校副校长伍自强也是食堂的常客,他表示,只要不出差,基本都会和学生们一起用餐。他认为,和学生在一起就餐,可以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的问题,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督促食堂对有关方面的工作进行改进和提高。

为了推动陪餐制的落实,学校为每位校领导和教师发放了教工卡,方便他们就餐。法学161班学生赵雅男表示,校领导和教师陪餐让她觉得对学校食堂饮食卫生问题很放心。

除了“陪”之外,学校更看重“管”,为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学校食堂经营权全部参与公开招标。每个食堂都配有专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坚持每日巡查。同时,为做到实时监督,学校投资了880万元,建立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将后厨食品加工情况直接向师生公开,学生对食堂后厨操作情况可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食品检测室,每周对食堂的食材进行检测,有效地防止变质食材进入学校食堂。为方便搜集学生意见,学校还设有学生膳食委员会,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搜集学生对食堂的意见建议,反馈给食堂做好改进工作。(《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8日 通讯员 朱贤凌)

破“四唯”后,高校人才评价立什么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在最近教育部的通知中又增加了清理“唯帽子”内容,联手“掰正”国内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评价体系问题,对“四唯”现象出手整治。

凡事有破就有立,有改革就有建树。高校人才评价,破“四唯”,接下来立什么?

评价理念:尊实绩有特色

首先,要体现“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改革完善了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为和贡献加以观测考察,鼓励并引导高校人才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装置上,写在产品中,投身到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去。

其次,要体现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体系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突出人才培养成果和效果,鼓励人才培养理念方法的创新。基础研究方面的评价体系要支持领跑型的研究,鼓励理论突破,不仅考察科研的生产率,更要考察科研的创新力、影响力、引领力、贡献力。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评价体系要考察科研成果转化、产业贡献情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将教师技术职称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岗位,对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导向,设置差异化的条件要求,激发了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尊重岗位差异,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

再其次,要体现动态评价。人才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的、面向未来的、面向需要的,要推动头衔“帽子”流动机制,可以完善转聘和再竞争机制,同时也要注重对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深挖。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推行了“学科教授”制度,遴选一批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科研产出还未达标的优秀教师聘为学科教授(副教授),聘期最长为4年,给予提前支持,动态评估青年人才创新潜力。

评价导向:以贡献论英雄

对于人才的产出成果,不仅要看“数量”,而且要看“质量”,更要看“增量”,也就是实际贡献。要真正实现人才评价的贡献导向,还要和“放管服”工作联系起来,让具体使用人才的人和人才工作业绩相关的人发声。不断完善社会影响、贡献评估、效益产出等评价内容经度,引入社会评价、同行评价、市场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多元评价纬度,进一步丰富评价内涵,让“以贡献论英雄”的人才评价导向激发“第一资源”的驱动力。

评价和资源分配相挂钩,便会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绩效导向的同时更应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布局更精准的资源投入点。学界屡屡爆出高端人才学术不端的新闻,皆源于对利益的追求,对人才绩效的曲解,从而导致对论文数量的过度迷信。要突破分层定级式的资源配给模式,将经费支持与学校对国家、社会的实际贡献产出相挂钩,将资源和奖励精准积聚到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的人才身上,让真正满足国家创新需求、解决发展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得到应有的价值肯定。

评价体系:既科学又辩证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观测点。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点观测,采集数据。观测点应该多维度且有代表性,但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会造成重复测量,得不出科学结论,降低公信力。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健全评价监督制度。广泛遴选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专家大数据库,让内行评内行;对于评价过程和结果要予以监管,从制度上约束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给予被评价者申诉和申请仲裁的权利;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全面引入第三方评价,适时引入国际同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最后,要科学发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评价指标的作用。“不唯”并不是“不看”,论文等指标如果使用得当,也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学术评价维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去探索如何纠正不良倾向,将这些观测点放在更加适当的评价坐标上提供佐证,得出更科学的评价结论。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0日 乔旭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