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高教探索

作者: 来源:   发表日期:2019-06-14    

打造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赢生态

2019年5月10日,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科学技术司指导,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微软亚洲研究院承办,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特别协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2019国际人工智能专家论坛暨2019微软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科研教育平台合作论坛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召开。

由微软推出的Open Platform for AI(OpenPAI)人工智能管理和调度平台是国内首个针对深度学习领域由多方共同开发的开源平台解决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NEL-BITA,下文简称“类脑实验室”)就是基于OpenPAI搭建的一个开放、共享的科研教育平台,并已经在真实的科研、教育场景中进行应用。类脑实验室首先利用OpenPAI整合了其1040块品牌、型号各异的GPU显卡,为上层应用提供底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支撑;然后类脑实验室在OpenPAI上自主开发了类脑云OS作为PaaS层(平台即服务),保障大量人工智能科研、教育应用的开发和运行;最后,类脑实验室在最上层搭建了bitahub社区,供本校以及兄弟院校的师生发布其研究成果。

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科技人才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科研教育平台的三大使命之一。平台采用课程共建和师资培训的形式,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来自微软和高校专家多年积累的人工智能实践和前沿的技术知识,并通过教师们的教学内容和平台课程进一步与学生们分享理论知识,并培养其实践能力。

过去一年,微软亚洲研究院组织了多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讨会,惠及全国2000余位高校教师。30多个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高校合作设计的高质量课程,让超过5万名学生从中受益。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科研教育平台,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成立了微软人工智能教育与学习共建社区,旨在打造聚合高质量资源、全生态教学、开放式学习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学习、实践、共享平台。目前,社区已有来自10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成员加入。

未来,社区将继续聚焦五大领域:教学改进、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持续推出具有推广和示范性意义的、符合高校教学理念的人工智能专业和实践课程,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模式,与中国高校共同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健康生态体系。

随着平台的逐步推进,微软亚洲研究院将持续与中国高校分享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密切交流与合作,共同丰富、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成果的高效产出,促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0日 通讯员 周晓白)

 

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文化活起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一带一路倡仪,浙江师范大学将一堂思政课搬进了学校的非洲博物馆。

思政课老师郑海祥,特别邀请了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作为这堂课的客座教授

在带2017级本科生走进非洲博物馆前,刘鸿武引用了唐初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激励学生,要放眼国际。

   “王勃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8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年纪。今天在非洲博物馆的学习,可以拉近我们和非洲文化的距离。刘鸿武说。

浙师大的非洲博物馆里宝贝很多。这里能看到非洲的音乐艺术、风俗民情,了解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还有从郑和下西洋时就开启的中非交流史。

当天,博物馆里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外援”——马里驻华使馆原第一参赞约罗·迪亚洛。虽然约罗讲的是英文,但是他戴了一顶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帽子,让听讲的大学生们倍感亲切。

实际上,约罗的父亲是马里一所学校的校长,而这所学校正是中国援建的。在他小的时候,学校里经常播放中国歌曲,以至于当时还是小孩的他,在完全不懂歌词意思的情况下就学会了歌曲。他为现场的学生哼唱了这首歌。

随后,约罗演示了博物馆里的几种非洲乐器,其中一个类似木琴的小乐器在西非很流行。从前这是皇室才能用的,现在在普通百姓中也很流行了。

刘鸿武用许多非洲人民的生活用品,讲解非洲人的智慧。他们会把生活变成艺术,把艺术融入生活。刘鸿武说,你们看这件,它既是一个储物罐,又是一件艺术品,罐面上这个面具,它的图案标志着部落的信息。可见非洲人生活中到处都融入了诗意。

   “每一个民族会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成它的文化模式。非洲大陆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是中国的3倍,他们的生活方式自然十分多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文化偏见。非洲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非洲人天生乐观,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了节奏感,这种天生的快乐文化感染了世界上很多民族。

中非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时到了非洲几十个国家。刘鸿武展示了郑和的一张航海图,上面竟然出现了好望角,所以说,中国和非洲国家是天然的盟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和非洲建立了一种国际上相互合作的关系。

刘鸿武说,中非关系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平等关系。现在中国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从中非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始的。

他告诉在场大学生,如果要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战略,就应该了解历史上中国外交的基本思想。

   “今天的中国正在快速走向外部世界,我相信你们会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重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不断加强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刘鸿武说。

这堂生动丰富的思政课,让很多大学生改变了对非洲的认识。这堂课让我认识到一个文化繁荣、充满活力的非洲,也了解到一个正在迈向复兴的胸怀博大、真诚友好的中国。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主动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融入中非友好合作的实践中,树立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国际舞台上释放青春力量。学生汪帆表示,这堂课令她受益匪浅。

   “我们结合上课的专题,以及学校非洲研究院的特色,让学生走进非洲博物馆。教师郑海祥说,在这样一个行走的课堂里,用馆藏的展品为载体,让大家理解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对主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中国教育报》20190520通讯员 郑琳 朱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