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又是一年清明时

作者: 来源:文学院 唐语诗   发表日期:2021-04-08    

“落花飞絮清明节”,伴随着落花、轻舞的柳絮,清明节也走近了脚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不仅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跨越生与死的界限,获取与亲人灵魂相近的契机。

据古籍《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净,气清而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又因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又称为踏青节、三月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祖扫墓的肃穆节日,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据史料记载,扫墓之俗最早起于汉朝,“占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到唐朝,因为交通不便,大批官员回乡扫墓花费时间过多耽误公务,唐玄宗下令将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一起,使得清明扫墓成了一个更加大规模的活动。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一诗中描写了清明扫墓时的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抒发了缅怀先人的悲恸。宋书《梦粱录》也记载了当时清明扫墓的盛况:“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到现在每逢清明,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赶回家乡到坟前修杂草、立祭品以此来祭祀祖先,缅怀先人。

清明节是跟死亡密切相关的节日,而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不断提醒我们: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无数生命在顷刻间消散,无数墓碑静静立于悲凉之上,伤感似握着流逝不回的时光在泥土中黯然生长,引得无数无声的呻吟和决绝的悲叹。可是伤感是暂时的,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消逝并不意味着终结,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搭乘时间之列的乘客,行驶在人生的单行道上,虽然不能回头,也不能减速,但是却可以在厢列留下自己的足迹。只要还有人读《论语》,那孔子就没有死去;只要《命运交响曲》还会响起,那贝多芬就依然活着;只要还有人记得,那我们就会永远在世间留下。就像《寻梦环游记》中说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遗忘才是。逝者将他们的存在转化,成为了生者的赖以支撑和财富。

清明也是和生命密切相关的节气,花草树木欣欣向荣,人与自然同迎生机。法国著名散文家蒙田曾给出建议:不珍惜生命或者还不理解生命意义的人们应该找有墓地的房子,每天一醒来就能看见墓地,以此来提醒自己死亡离自己很近,每天应该好好生活。这一建议与戴复古“对他人墓亦沾巾”有异曲同工之妙。春日迟迟、花草芬香、艳阳和煦,滋兰苑的桃花正在摇曳,十一教外边的樱花正是繁盛,甲子湖畔杨柳依依抽新枝,我们应该享受春光,心怀希望,思索更好的生活。

清明,集死亡和生命于一身,融悲情与希望为一体。每个人也是一个矛盾体,集悲观与乐观于一体。可能有些人因为家庭或者学业一时承受不住痛苦,想到了极端的道路,但这绝对是不可取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做的是勇敢地去克服,而不是可耻的逃避。就像清明节,虽然是一个缅怀的节日,但更重要的是勉励活人更好的活着。挫折的存在不是打击人,而是激励人,推动人的进步,每一次打击都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清明将至,让我们在这祭奠的日子里缅怀记忆,在和煦春光中欣赏人间最美四月天,重整旗鼓,以崭新面貌面对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