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钻坚研微 实干笃行——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政法学院张世青老师

作者: 来源:政法学院 戴大磊 商雅婷 陈平平   发表日期:2022-06-23    

在一个温馨的午后,笔者一行如约见到了政法学院的张世青老师。阳光悄悄地爬上窗台,绿植的影子随微风在办公桌上舞动。两个小时的采访一晃而过,张老师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时常令笔者深思。

张世青老师是博士,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山东省人口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养老服务专家。张老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人口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教学之外,张老师还取得了诸多的科研成果。张老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在《山东社会科学》《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张老师曾荣获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励6项。

2020年,对张世青老师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张老师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及实现路径研究》。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这个课题的成功申报无疑是给了张老师莫大的鼓励。正如张老师所言,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获批,还有个人的历练与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且情况严峻。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尤为严重,养老问题也就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因素的限制,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为主要养老场域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互助养老”成为未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益探索。然而,纵使模式新颖,互助养老在实践中却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供应无保障等制度方面的难题。“要想维持其生命力,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政府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 张老师在这个课题中指出,立法和制定村规民约是完善制度的两条路径,前者更是此项目的研究重点。

谈及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感悟,张老师表示,喜悦与责任感并存。“喜悦”是由于自己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认可,而“责任感”则源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使命自觉——为政策完善而深耕,为人民幸福而钻研。“我觉得这次国家社科基金的成功获批对我以后的研究大有帮助。我会通过这个项目来拓展养老领域,并希望通过政策倡导去改善农民的现状。”张老师说道。的确,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张老师看来,论文必须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每回到农村老家,张老师都会抓住一切时机与乡亲们交流,时刻关注他们的所需所求,把村民当成了朋友。正是在这些点滴而又亲切的交谈中,张老师对农村养老现状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而为了检验某项建议或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张老师还常常对村民进行回访,听取他们的建议,征求他们的意见。

科研之路漫长而艰辛,想要做出优秀的成果,除了课题本身的现实性,老师自身的坚守也至关重要。由于疫情防控管理的需要,张老师项目中所涉及的实地调研曾一度搁浅。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张老师做足了准备,利用假期的时间,他集中精力,势如破竹般地完成了所有的调研任务。除此以外,由于身兼多重角色,时间的碎片化亦成为张老师面临的问题。然而,在几经摸索之后,张老师渐渐总结出了高效利用时间的方式。在他的背包里,总能看见两个简易的小本子:一曰“思考录”;二曰“摘抄录”。前者为他记录实际生活中的灵光之用,后者则用来摘抄书中所学。正是凭借着久久为功的精神,张老师才有了项目申报的前期积累。张老师说,项目的成功申报,离不开学校、学院的支持。学院的大力动员、鼓励和投入是老师们做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和学院聘请的专家、学者对拟申报的课题进行反复地审核并提出切实的修改方案,这对申报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三尺讲台之上,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日常生活之中,他平等友善对待学生。“片面的深刻性”是张老师提倡的学习模式,他认为,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有差异的。作为一个引路人,他鼓励学生们在庞杂的知识中抓住自己的兴趣点,通过查找资料、翻阅书籍、总结概括、反思现实,从而形成自身在某一学科领域的观点。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一种唤醒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历经打磨之后仍要保持个性。张老师以独特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高在上的一方。”在张老师眼中,互尊互爱、平等融洽是理想的师生相处模式。他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动态,力所能及地帮助每一位同学。遇到科创赛事、考研复试时,工作再忙,张老师也会抽出时间为同学们解惑答疑。“作为一个过来人,学生的焦虑我明白。此时伸出一把手,除了能给同学们指点迷津,还能给同学们带去温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老师授课总会精心准备、悉心打磨,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阅读大量书籍、精读原著是他备课的第一步;涉猎他人的观点、融合自己的认知是他备课的主要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课件是他完善教学的必走之路。在教授《共产党宣言》时,张老师足足将原文阅读了四遍,他说:“只有自己理解透彻,才会不误人子弟。”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科内容,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穿插着讲述相关的案例,把书面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

关于“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张老师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同学缺乏学习劲头,自律性也差,沉迷于网络,耽误了学习,辜负了大好青春年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培养钻研精神、锻炼自律品格,摆脱喧嚣的网络洪流,合理规划时间,方为学生之道。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张老师的座右铭。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他总是有意识地秉持着批判的态度,对他人的观点留有质疑和谨慎。站在自己的专业视角,张老师常常对书中的观点加以补充或矫正。虽然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张老师不尊重他人的看法,相反,他也很愿意包容、吸纳其他学者的观点。秉持着自己“完全反思者”的态度,张老师常常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我会时刻保持清醒,对自己的不足做出检讨。”张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多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更要多读书、广涉猎,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