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科研之路,贵在坚持——访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商学院冯素玲教授

作者: 来源:商学院 张谈源 信智贤 孙文暄 石玉健   发表日期:2022-06-02    

2021年10月,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学校有3项重点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商学院冯素玲教授主持的《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冯素玲教授,现为济南大学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管理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担任Economic Modeling、Growth and Change: A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等SSCI索引期刊匿名审稿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山东高等学校青创科技团队“数字经济与网络治理”团队负责人。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数字金融、绿色经济等。近年来,冯素玲教授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前三位)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SSCI、CSSCI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冯教授的科研成果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

厚积薄发 行稳致远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成功申请的每个科研项目的背后,都是无数次于繁星点点中苦苦查新、阅览以厚积备储,都是无数次于困难中孜孜求索甚至推倒重来,都是无数次在拔丁抽楔中的点滴积累。在谈及研究项目遇到的困难时,冯教授坦言:“选题是最难的,也是社科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经济学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选题不能天马行空,既要尊重学术自身规律,关注研究前沿,又要与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现实需求紧密结合。选题一旦确定,要始终着眼于现实需求来开展学术研究,让课题与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冯教授还主动与笔者分享了自己选题的经历。她曾经为了找到合适的课题,阅览了大量文献,并反复思考斟酌,多次到政府机关、金融企业走访调研,前前后后花去了近一年的时光,才最终确定了题目,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冯教授还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地起草、修改项目申请书,力求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完美地展现出来。“有时候这样的过程非常煎熬,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但真正完成科研任务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获得感。”冯教授说。

在谈到《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这一科研选题时,冯教授告诉笔者:“该项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近年来我在数字金融与绿色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想把二者做一些结合性探索;另一方面是回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低碳发展成为近期的热点、焦点话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要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链,就需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而这些技术亟待金融创新的支持。”

冯教授娓娓道来的话语有很大的启发性。她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从尝试到结果必然要经历许多艰难与挫折。尤其是在研究新兴事物时,面对数据的不可得性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冯教授表示会尽自己所能去启迪思路、寻找路径、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地进行策略上的自我调整,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冯教授这种不惧困难、直面挑战的精神与态度,值得每个人学习。纵使栉风沐雨,也要勇往直前,更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轻易放弃,方能得始终。

知行合一 砥砺前行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沉淀着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在项目申报时,冯教授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探索之中。即使在年前腊月二十九的当天,冯教授还在查找研究文献,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大年初一下午,冯教授就开始下定决心做好项目计划,准备拿出十天时间“闭关”,割舍亲朋相聚、抛弃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题申请书的撰写中。在这十天的时间里,除了研读文献、撰写申请书,冯教授还坚持每天跑步,只为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努力终有回报,冯教授“闭关”的第六天就已完成申报书的初稿。冯教授回忆那段时光时感叹道:“人在主观上都有惰性,要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受制约的客观环境当中,约束自己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反反复复思考,一遍一遍推演,才会更高效、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愈达。“知行合一”启迪并激励冯教授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

谈及为何项目课题能够申报成功,冯教授说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选题好,切合当下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二是论证充分扎实,校内外专家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帮助很大;三是得益于之前已有的研究基础。冯教授表示,她前期的研究就是围绕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和绿色经济这些领域展开的,积累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次其实就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需求,进行进一步地深化融合研究。在申报选题时,这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冯教授认为,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一些优良的品质。首先,要具备问题意识,要有探索精神。冯教授说,做科研、搞学术就要有问题导向,要把论文写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的问题。其次,应当具备高效率工作的能力。冯教授表示只有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现象背后的规律,研究才能持续深入。最后,她还提到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做科研工作会很消耗精力,平常要注意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冯教授说:“一定要有一个持久的研究领域,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另外,敏锐的研究直觉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必需的。除此之外,想写出一个好的项目申请书就要反复思考、认真推敲,每一部分都要设计好,要注重细节,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要出错。当然也要主动请教,不仅是向专家学者请教,其实周围的同事都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请教的对象。”

专注付出 追求卓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研之路,贵在坚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学院院长,科研和行政工作难免会有矛盾或冲突之时,冯教授说,虽然自己平时行政事务比较多,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思考规划,也会利用周末和平日晚上的时间来做科研,毕竟想要取得成果就要加倍地付出努力。冯教授已经将科研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假期还是周末,都会坚持潜心研究学术。她特别表示,这样的生活十分充实,很有意义。

谈及商学院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冯院长很是自豪。她说,每年商学院有近10个左右的国家项目获批,且年年有重点项目,可以说成绩可圈可点,这在全省也是走在前列的。现在的商学院,已经形成了良性的科研氛围,申报项目、潜心科研几乎成了商学院的一种文化自觉、行动自觉。冯教授说:“大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启示,老师们在商学院这个平台上团结奋进,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然后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科研道路是漫长且艰辛的,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当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冯教授微笑着说:“作为一名老师,我的天职就是教学和科研,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自愿的,所以我并不感觉辛苦。”即使在研究过程中面对突破难、创新难、保持高效难等诸如此类的压力时,冯教授表示苦中有乐,而自己乐在其中。冯教授说:“带着期待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本身就是第一驱动力,而研究中的新发现又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这些都是坚持不懈的力量源泉。”

且听风吟,静待花开。面对未来,冯教授有着自己的清晰规划。她表示自己会沿着数字金融、绿色经济等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凝练研究方向,用三、四年的时间把这个课题做好,争取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有价值的咨政建言报告,并带好团队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积极与国内外同领域的同仁开展学术交流研讨。

采访的最后,冯教授说:“要想干成一件事,就要具备认真的态度,要日思夜想,直到把这件事情的实现路径考虑得栩栩如生,把每一个细节都想得清清楚楚。那么终有一天,这些细节就会完美地呈现在你面前,这件事情也就自然完成了。”“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这是冯教授的人生准则。在这里,冯教授把自己的座右铭分享给我们学生,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努力实践奋斗,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