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作者: 来源:外国语学院 徐治鹏   发表日期:2021-01-01    

伴随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生态和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时代网络媒体和思政教育新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结合新时代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高校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条件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形态。以“95后”“00后”为主的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和创新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势利导、守正创新,在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理念,掌握青年群体思想行为特点,加强阵地建设,构筑特色教育载体和强化法治思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建设梯次衔接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筑牢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一)形成类别清晰、层级分明而又衔接顺畅的工作梯队

高校应以思政专任教师、兼任教师以及青年大学生骨干为主体构建合理的工作队伍,发挥不同层面思政工作者的年龄和背景优势,在充分了解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升网络信息素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从事思政教育,辅导员老师必须掌握网络工作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促进青年大学生教育个体、工作方法、育人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提升。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及时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升青年大学生个体思想工作和青年群体舆情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三)注重挖掘和培育具有较高政治站位和专业知识的意见领袖和网络团队,充实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政治品质、同时具备基本职业道德、遵守网络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团队,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实效的基础。挖掘高校网络空间中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等而建立的小型舆论群组、网络团队以及网络生态圈层,通过增强全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建设与管理,使之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线上思政教育的有益助手。

(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应筑牢阵地意识、建设专题教育板块,构筑青年大学生群体信息获取、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的网络平台。在提供线上学习交流、生活交往、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基本服务的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全面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同时,将解决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二、掌握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思想行为特点,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他们熟知互联网逻辑、渴望拥有局部或区域空间的网络影响力。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必须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和思想动态,让网络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排忧解难的新途径。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长期关注、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等途径,熟悉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群体特征,深耕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提炼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话语,推动思政教育生活化、常态化。

三、融合虚拟与现实,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协同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的“主流矩阵”

(一)融合虚拟与现实世界,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线上虚拟和线下现实世界的思政教育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与传统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相比,网络思政教育具有数据承载量大、信息反馈及时、信息呈现生动形象等特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应着重解决青年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精力建设思政信息资源数据库,只有实现线上线下信息的互联、互通、互动,融合虚拟与现实,才能真正彰显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

(二)形成思政教育体系各主体的协同效应

高校中,承担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不仅是专任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老师,更是包括一切与高校青年大学生知识传播、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的人员。因此,部门之间必须协同配合、通力合作。高校应将思想政治建设、主流舆论传播、知识氛围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各主体的有机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三)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年大学生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层面浸润、孕育和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单位,而社会整体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只有凝聚高校、家庭和社会的网络思想教育力量,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的主流矩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才能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才能凝聚网络思政教育的最大正能量。

四、升级硬件,提升软件,净化网络空间,共筑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清朗生态

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事关青年大学生群体利益,必须本着对历史、对党和人民以及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负责的态度完善网络空间治理。

(一)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媒介融合,形成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保护罩”和“防火墙”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媒介趋于融合、信息接收终端功能多样,只有通过多渠道、全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才能适用信息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只有通过提升网络硬件技术能力,限制有害信息访问来源,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信息监管,对网络数据及时进行分析、过滤,才能预测和防范网络异常行为,才能及时发现、关注和干预网络行为异常的青年学生个体,才能为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筑牢铜墙铁壁。

(二)提升软件,加强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巩固网络思想舆论主战场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关键在于坚持疏导思想和正确方向的引导相结合。发挥舆论思潮的正面导向功能,必须畅通和规范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网络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效应,培养青年大学生群体对当代社会思潮的正确认知。

五、强化法治思维,完善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空间具有开放、共享、互动、联通等特点,这使得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流极易陷入无序、无规的状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只有依法依规行事、守住法律红线、恪守道德底线、保持理性,才能维护好青年大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着力构建网络思政教育空间综合治理格局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空间的综合治理能力,需要学校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协作推进。高校应促使党委领导、团委引导、社会监督、学生自律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二)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约束的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具有规范性和正当性等特点。法治意识包含个人如何运用法律约束自己和规范他人两个层面。网络思政教育应着力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网络空间交流、交往中遵守法律至上、权利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制度规范。

(三)坚持依法依规治网和管网

强化青年大学生规则意识,促进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协同发力,凝聚育人合力,构筑网络思政教育最大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