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作者: 来源:文化和旅游学院 孙成政   发表日期:2020-10-09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生导师,是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引导者以及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频繁,他们自身工作的职业幸福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这一概念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又叫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在工作中对照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产生于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一种满足感或成就感,是反映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关于职业幸福感,国外学者Joan E. van. Horn 与他的合作者(2004)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积极的评价,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国内学者王传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精神愉悦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从辅导员面对的是青年大学生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在职业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是教师身心之间的一种和谐体验。通俗地讲,就是辅导员通过思想引领、学业规划等方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享受到育人的成功和愉悦,进而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总体而言,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但也存在以下情况:

(一)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着辅导员的压力是双重的。作为管理者,辅导员带的班级和学生数量大,事情多而杂,不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手机都要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在有些学生的心中,辅导员就是保姆,他们遇到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学业困难、思想困惑等情况,首先会想到去找辅导员老师解决问题。所以说,辅导员责任重大,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作为教师,辅导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所以还要承受着来自教学、科研、评聘职称等方面的压力。

(二)发展空间小

高校辅导员发展的路径一般是升职或者转岗。相比较而言,高校辅导员个人发展前景的选择余地是比较少的。年轻时,辅导员干起工作来精力充沛,干劲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专业水平、职务级别、职称等方面与其他专职教师相比,就有了较大的差距,薪级待遇等不如副教授,所以辅导员职业前景吸引力较弱。

(三)职业认同低

辅导员的职业要求,既是学生们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心理咨询师。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辅导员要依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有时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影响到育人工作的整体形象。此外,辅导员属于教辅系列人员,得不到师生的高度认可,这导致有的辅导员无法安心致力于工作,有的则不愿意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作为承载民族复兴希望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辅导员也在这种大环境下被社会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寄予了更高的厚望。同时,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与学生管理的精益化,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他们时常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

(二)学校因素

各高等院校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抢夺发展先机,重视教学科研,举全校之力抓教学科研工作。为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学校也对辅导员提出了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等工作要求。大事小事只要与学生有关,都来找辅导员安排,导致工作职责不明确,权利、地位和应尽的义务不对等,专业弱化,直接造成工作付出与实际工作收入的鲜明对比,辅导员工资待遇偏低等现象。辅导员在学校的身份地位低于专业教师,导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降低,容易产生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三)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应聘工作时把辅导员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但现实中转岗的难度大,致使有的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兴趣缺失。另一方面,虽然学校在招聘选拔辅导员时条件高、标准硬,但在现实工作中难免存在辅导员对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或准备不足,有的具体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容易产生挫折感,导致了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社会各界要尊师重教,大力提高辅导员职业声誉

全社会要关心教育,尊重辅导员工作,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更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只有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方能胜任。高校认可辅导员的工作,也就是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加大力度发掘和宣传日常工作中涌现出来的辅导员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高校师生要理解支持辅导员工作,大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指数

学校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应明确职责,减少其工作压力,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时帮助其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开拓视野,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待遇,主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让辅导员体会到工作的幸福感。

(三)高校辅导员要合理定位,大力提升职业能力

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岗位工作,了解职业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主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工作挑战。此外,辅导员应借助职业心理测评软件等方式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调适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在学生培养中享受工作生活乐趣,增强对工作的胜任感,实现工作奉献和个人自我发展的统一,激发工作热情,获得职业价值的全面实现。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声誉,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满足感,从而建立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