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还有谁想认识——济南大学这些“宝贝”级别的教授

作者: 来源:本报记者 刘珂珂   发表日期:2020-09-04    

在济南大学,有这样一些“宝贝”级别的教授,他们在各自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励精图治,取得了影响卓著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宝贝”级别的教授吧!

魏琴教授——相伴济南大学43年的国家教学名师

旖旎的甲子湖,湖边柳树婆娑,湖水波光潋滟;秀丽的滋兰苑,绿草茵茵,满树繁花。化学化工学院的魏琴教授经常会在这里散步,她说:“在济南大学待了43年,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像是老朋友一样,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步入大学校园,到毕业后留校任教,她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是学生们心目中的“严师慈母”。在济南大学读书四年,执教近40载,她用勤奋与执着,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教书育人的汗水,在实验室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她从一名分析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到山东省教学名师再到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从豆蔻少女到桃李满天下,魏老师说:“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过去的43年我都是在济南大学度过的。”

回忆起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魏老师毕生难忘。她说,为了那堂课她足足准备了一个月,课程内容讲解、板书设计、问题引入、课程中每一个手势、语气,她都练习了无数遍。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她的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欢迎。魏老师说,她永远都忘不了那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站起来为她鼓掌的场面。从那天起,魏琴就一心扑在她心爱的教育事业上,这一干就是39年。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泰山学者,魏琴教授带领了一支教学科研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但教学上精益求精、硕果累累,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魏琴教授的培养下,吴丹教授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2015年,魏琴教授承担了学校重大专项的培育计划,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和学校的培育,于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集成多维传感器件在微流体微纳合成中的应用”。魏琴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环境监测、能源催化及纳米材料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

魏琴教授说:“济南大学,不但在成就学生、成就老师,还在成就我。”43年前,魏琴因为一个选择来到这里,在不断的探索与磨合中,与学校融为一体。43年后,继续坚守的魏琴,也将与学生们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升日落中,见证济南大学的“满树繁花”。

刘建波教授——与“网红小火车”的不解之缘

淄博至泰安的7053次列车是山东仅存的绿皮慢火车,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左右,至今在辛泰铁路线上已运行了46年。它票价亲民,满载着沿线山区乡亲们“走出去”的希望,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庄户列车”。

受山东中铁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团队在刘建波教授的带领下与山东中铁文化传媒集团一起,对7053次列车展开了全面的创意策划,注入了颇多文化元素。2020年4月10日,全新升级后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首发,带领乘客开启了感受鲁中山区独特魅力的体验之旅。

“我们这一代人,对绿皮火车更是有很独特的感情。”交流中,“60后”的刘建波教授回忆起年少时坐火车的情景,也是历历在目,笑言他对这个慢悠悠的“绿家伙”可谓是“又爱又恨”。

“起初的主题,叫‘开往春天的列车’,意在人们搭乘这趟列车,穿行在怡然的风光间,有悠然自在的文化体验,感受的是温暖,奔向的是希望。”聊起对7053次绿皮慢火车的策划,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刘建波教授兴致盎然。

7053次绿皮火车开行之后,改造一直在持续。

刘建波教授团队把铁路的文化、旅游、运输的几个功能融合到了一起,按照他们最后的设想,火车涵盖了很多的文化功能,将来会加以推动变为现实。

他们设想在列车上做图片展,意在进行特色文化展示。他们设置摄影观光车厢,以期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便利的摄影条件,同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生动传播。刘建波教授说:“我在车尾看到,几十道老铁轨非常密集,慢慢地在视线中向后退去,特别美、特别文艺、特别有感觉,尤其是在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或是在夕阳西沉的时候。希望能有摄影爱好者在车尾,记录下那美好的时刻。”

他们还计划打造“7053剧场”,在车厢内开辟专门表演区域,制定演出时间表,邀请非遗传承人上车表演皮影、山东快书等节目,一方面为乘坐7053次列车的百姓免费送文艺,另一方面也搭建一个舞台,扶持民间艺人传承非遗,推动文化下乡。

“除了扶贫外,我们也希望能够把7053次绿皮火车的功能发挥得更大,它的经济效益就会更显著。我相信,这些事情慢慢会变成现实,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刘建波教授满怀信心地说。

宋洪民教授——生命中的事业:“复活”八思巴字汉语音系

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纵使困难重重,其赤子之心亦可有披荆斩棘之力量。对于八思巴字的研究,文学院的宋洪民教授便是如此,此项研究也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事业。

八思巴字,由元朝时期皇帝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梵文字母体系)制定的,是当时的“国际音标”,它可拼写不同民族的语言,亦称蒙古方体字。宋洪民主要从事八思巴字文献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师从八思巴字权威专家照那斯图。另外,宋洪民对语法学与语言学理论也有浓厚的兴趣。

宋洪民教授说,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归功于他的导师——“八思巴字”权威专家照那斯图先生。照那斯图先生毕生从事“八思巴字”研究,十分注重积累相关资料。但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就要求宋洪民对现有“八思巴字”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与《蒙古字韵》做一全面比较。宋洪民发挥自己音韵学专业所长,对元代汉语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汉语音系研究——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的缘由。

多少个不眠之夜,宋洪民披衣下床,走进书房,把一份份材料逐字编制成韵表,在稿纸上将韵字誊写清楚,仔细核对。暑往寒来,初步的整理工作告竣,宋洪民教授再将其输入电脑。电脑前潜心研究的日日夜夜,使他的颈椎病更加严重,双眼视力也开始下降。但换来的是项目的初步完成——对现存圣旨碑刻等“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研究,按韵重新编排,归纳出语音系统,从中得出了活的“八思巴字”汉语拼写语音系统。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八思巴字”汉语音系和元代韵书音系进行比较,包括“八思巴字”文献音系与《蒙古字韵》比较、《古今韵会举要》与《蒙古字韵》比较。在“八思巴字”文字体系理论及音系对应关系研究基础上,对“八思巴字”符号与汉语真实音值间的对应关系做出了较为全面准确的分析描述。

除了《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这部新著,宋洪民教授还有大量其他方面的论著。他在核心期刊与集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2010年,宋洪民教授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宋洪民教授主持并完成国家博士后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结项均鉴定为优秀。此外,宋洪民教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

宋洪民教授说,他最深刻的感受是:“做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占有材料,要站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前沿,必须下苦功、抗干扰、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