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三尺台寓教于乐 潜心行精益求精——访学校第八届“青年教学能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金凯老师

作者: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学琴 覃玉镧   发表日期:2020-01-02    

走在济大校园,看着光仙子一个个结伴飞行穿过树叶缝隙,轻盈地落在地面,欢呼着,追逐着,她们的身影于所经之处谱出了一曲光与影的华美乐章。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下午,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了六教405,如约采访学校第八届“青年教学能手”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金凯老师。轻轻推门,发现李老师正在查阅资料。阳光穿过窗户撒落在老师的办公桌上,一片温暖祥和。

李金凯老师现主要承担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李老师曾多次获得校本科教学贡献奖。在科研方面,李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构筑。迄今,李老师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面,李老师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国家三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山东省互联网+比赛三等奖等。

春风化雨 诲人不倦

五年的教学生涯里,老师谈到最大的变化便是走进教室的心境不一样了,从之前上讲台的拘谨不安到如今在台上的从容淡定。当笔者问到李老师关于课堂体验时,李老师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其实是比较紧张的,面对一个教室里一百多号学生,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但总是不知道该从什么说起。作为老师,就必须要把课本的知识吃透,不能一知半解,有时候课外的知识也是需要拓展的。专业技能自然十分重要,当自身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时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述。”老师接着说:“带第一届学生时,或许缺乏经验,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管理过于严格,似乎给学生们留下‘不近人情’的印象,但好在学生们很理解我的初衷——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做到最好。直至现在我也会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力求给同学们最合适的关怀、指导。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我的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要做,都有一种新鲜感,当站在讲台上为同学们教授知识、讲述道理的时候都会感到满足,这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最有自豪感、成就感的事情。”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相信是每一次课后的反思与积累,才达到目前的从容。李老师的办公室里物品摆放有条不紊,整整齐齐,可以看出老师平时就是一个有条理有规划的人。李老师也用行动表明:只有本着认真负责的端正态度,才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在自身有正确教学价值体系的情况下教书育人,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和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老师谈到:“大学四年里,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我是十分鼓励学生去多学知识的。”他说,现在是同学们一生中去学习去接触新知识的最好时间,此时的同学们拥有陪伴着一起常泡图书馆的人,拥有勇敢地独自去探索未知的学习心境,拥有耐心地去解答疑惑的老师,得益于时代、得益于环境,只要想学习知识,便是触手可及的。

李老师鼓励他的学生们多学知识,不限制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李老师说:“学生学习素质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是坚持,克服天气、克服困意、坚持听课是很重要的;第二是态度,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第三是勤奋,课下多努力。这也是我对我学生的要求。”端正态度,有学下去的信心;勤奋好学,拓展知识宽度;坚持不懈,能成才矣。李老师的话语很是朴实平淡,此时,笔者不禁想起了很多鼓舞人心的话语——“能爬上金字塔的生物不仅是凭借矫健身手的鹰还有凭借惊人毅力的蜗牛”;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结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老师说:“现在我们学的很多专业课也是理论课,要想把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就是进实验室,学院有研究各个专业方向的实验室,并且都是欢迎本科生的,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现在的学生是需要去提高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只懂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要多做实验,把那些理论知识具体化,转变为实践上可以操作的东西才能把知识学深吃透。”

科教育人 兴趣为上

很多人看来,因为有寒暑假、有周末、有节假日,教师的职业看似轻松愉快,但实际上老师也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努力。李老师说:“作为大学教师,教学重要,但科研方面同样重要。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必须下苦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没有其他的捷径,只有早点起,晚点睡,跑得比别人快一点。”

李老师说,他读博士的时候,需要自己从一个领域里面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再继续深入下去,虽然那时与他的导师不常见面,但总归是仿佛有一个拐杖,扶助着前行。李老师说:“拐杖总会放下的,那段经历锻炼了我的能力,让我能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在丢掉拐杖的情况下学会走路面对各种意外会让脚步在遇到相似情况时变得更加稳健。所以在后来的科研教学工作中,李老师几乎没有从“科研学生”到“科研老师”的过渡期。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老师戏称自己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陪伴孩子。“工作上保持一定的节奏,生活中也应该有自己的节奏,工作之余,回归家庭,放松自己,感受生活的乐趣。每个人的减压方式都大不相同,但身心的愉悦能使人心态平和,精力充沛,这也是科研、教学和生活的有力保障。”

李老师说,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科研重在创新,创新的基础是足够了解,而教学是在掌握之后的传授,两者都需要一个综合集成,持续探索的过程。对于科研的道路,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更好地做科研,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要坚持,也应该坚持下去。”俗话说:有始有终。李老师感慨,把一个东西做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亦是不忘初心,追求极致。李老师在材料方面的兴趣则是在读书、进实验室、不断地接触材料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

李老师不断进取,追求学术的干劲儿,使得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获得了一些科创奖项等。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成绩是对他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见证。

师者之风 山高水长

一份谦逊,让这位老师亲切而崇高;一份严谨,让这位老师在浮世中脚踏实地;一份责任,让这位老师任重而道远。如一杯清茶,微苦回甘,淡然朴实,却慢慢沁出酽香。李老师告诫同学们,大学虽自由,但不可忘记了学习的任务,大学更需要自律,更需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尽力做到高效率,方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12月份,考研大军们迎来了他们的第一道独木桥,然而很多人考研,不一定是自己想要考研,而是还没想明白考与不考时,被大家都要考研的热情感染,也加入考研队伍。对这种情况,李老师是非常支持的,他说:“跟着身边的朋友去考研,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这也是一种选择的道路,作为年轻人,多一条路,就更多一些可能性;更高的学历也许是一块敲门砖,给我们更多发展的平台。”培养一个自己的爱好,比如写作、运动之类,可以在学习或者是工作之余放松自己,可以完全沉浸在其中,不受一些正在烦恼的事情干扰,认认真真地去给自己撑一片纯净的天地,去想清楚一些事情。在采访中,李老师对青年学子的话语是他多年学习和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令笔者醍醐灌顶,对于大学阶段的生活有了更新的认识。

人生总有不完美,对李老师而言,个人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少会有些缺憾,但是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了教书育人,曾经的梦想在远处熠熠生辉,照亮万千学子前行的道路。

光仙子在空中飞舞的速度渐渐地慢了下来,采访在天渐昏黄时落下帷幕。采访虽告一段落,但笔者感受到的勉励与动力时刻萦绕在心间,李老师前行的脚步也不会就此停止,愿李老师在教学和科研路上越走越远,创造自己的人生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