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关于“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牛秋业   发表日期:2019-09-12    

专题化教学是近几年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探索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起了很大作用。但在专题化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专题化教学。

一、专题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题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专题化教学理解存在偏差。专题化教学重在对专题的设计,而有些高校在设计专题时只是简单把原来教材的章节让不同的教师来承担,这种专题化的教学很难起到专题教学的效果。因为这种设计并没有达到“专题”的设计要求,专题化教学首先就是体现在“专”上,没有专就谈不上专题教学。另一方面,专题化教学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必须有几个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专题化教学也可以由一名教师来完成。之所以出现简单把教材章节作为专题来讲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准确理解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专题化教学是教学一种形式,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形式。教材体系有其严密的逻辑性,理论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一个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只有转化的好了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简单把教材章节作为专题并没有实现转化,或者说形式上是专题化教学,但实际上并不能叫专题化教学。

(二)脱离教材设计专题。与第一种情况相反,有些高校在设计专题时脱离了教材,自行设计专题。脱离教材的专题教学起不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教材是系统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并且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吸收了学术界的成熟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专题教学应该以教材为范本,通过教学逻辑重构教材体系的内容,而不是脱离教材。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片面迎合学生的“口味”,把“思政课”庸俗化。以学生为本绝不是无原则迎合学生。“思政课”要以内容为王,这个内容就是“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另外,有些教师把通俗化与庸俗化混淆了,通俗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庸俗化则是用一些低俗的东西取代教材的内容,这样必然使“思政课”走偏了方向。“在思政课教学出现了庸俗化、娱乐化和政治淡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综艺化、教学内容随意化、知识结构碎片化、课堂学习自由化。”

(三)教师自身能力制约了专题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专题化教学首先表现在“专”上,而要达到专的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要专。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思政课”教师中仍然有部分教师不重视科研和教研,只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即使运用专题化教学的方式,也达不到“专”的要求,往往停留在教材层面,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偏离教材,为兴趣而兴趣,用一些庸俗的实例博得学生的喝彩。

部分“思政课”教师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缺乏研究,而且对“思政课”的教学规律也研究不够,这就导致了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把教材逻辑体系转换为教学逻辑体系。缺乏科研和教研的教学既没有理论的深度,也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规律。这样的教学实现不了把“思政课”真正转变为让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二、提高“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水平

专题化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教学方式,但要利用好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正确认识专题化教学,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科研水平,强化激励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实施专题化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高对“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认识。专题化教学必须专,不是将原来的教材章节变成专题就是专题化教学,也不是由不同的人来承担教材的不同章节就是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是按照教学的逻辑把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的一种形式,要搞好专题化教学,必须对专题化教学有一个正确认识。专题化教学是按照教学逻辑由教师组织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教学逻辑是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种逻辑形式,它需要借助教学话语的方式来表达。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述出来,教师首先要有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人能把“思政课”讲好。因而专题化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另外,专题化教学不仅要做到专,还要正确认识专与广的关系。专题化教学的每个专题设计必须围绕某一个主题来设计,教师在讲授这一主题时不能孤立讲,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严密逻辑体系构成的知识体系,所以专题化教学的设计必须注意每个专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这一点上看,专题化教学既要做到专,也要做到广,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没有对教材整体把握,就很难做到对专题的设计精准。

(二)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专题化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它要表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如果脱离了内容,就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专题的设计必须充分表述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如果专题教学设计成了故事会、歌咏会,那就偏离了“思政课”教学的方向。

“思政课”坚持内容为王,并不排斥形式,而只有恰当的形式才能更好表现内容。专题化教学的出现正是高校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形式,但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在设计专题化教学时必须实现话语的转换,即专题的题目、专题所表述的内容要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切合学生的实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强调的那样,“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走进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所知所想,更好让“思政课”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专题化教学是发挥“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有效形式,利用好这种形式,需要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上好“思政课”要做到六个统一,其中第一个统一就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政治,还要讲学习,要做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师,尤其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做到真学真懂。“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在专题化教学中做到专,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平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每位教师都要归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都要在学科建设上认真做好科研工作,没有科研的教学既做不到专,也达不到深。要把深邃的理论通俗地表达出来,即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深入,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原本本学,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因为不学习就会本领恐慌,能力不够就不可能上好“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还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尤其要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断丰富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为上好“思政课”奠定基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要针对制约“思政课”教学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是关键。“思政课”教师还要加强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青年成长规律的研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加强制度保障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从事专题化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投入,包括“思政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都需要物质技术的支持,专题化教学作为“思政课”改革的一种形式,一个人不可能完成,需要团队集体攻关。专题化教学主渠道是课堂,但网络平台的建设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要形成网上网下做思政的格局,就必须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更大支持力度。

为了调动“思政课”教师参与专题化教学的积极性,高校要强化激励措施,对于在专题化教学中作出突出成绩,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尤其在职称晋升中优先晋升,纳入教师个人考核考评中,真正从制度上保障教师投身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