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老骥伏枥 情系水泥——访退休老教师陈绍龙

作者: 来源:本报记者 刘哲 学生记者 黄晶晶   发表日期:2019-07-04    

夏日的骄阳,炙热的午后,离退休工作处的会议室里早已端坐一位老者,花白头发、浅色衬衫,他面前整齐地摆放着几本书籍和大红的获奖证书,见笔者来了,忙站起,谦逊而温和。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一位退休后仍勤勤恳恳,不忘奉献的老教师。

陈绍龙,男,湖北省武汉人,济南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建材学院无机材料系副主任、水泥研究所所长、济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1980-2000年参加完成了28家水泥厂工艺设计任务;曾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编著材料学科(水泥)专著9部,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80篇以上等等。2017年12月陈绍龙教授被授予“中国水泥协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由于其在水泥粉磨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2019年4月被授予“2019全国水泥粉磨领域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潜心向学 老有所学

陈绍龙教授是一个随和、温厚的人。谈及当年求学经历之时,陈教授言语间不禁流露出几分怀念,几分感慨,几分深思。“我当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机械专业……因为文革去了一个矿山工作,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后来得知武汉建材学院硅酸盐专业教师进修班招生,我一想国家需要人就去了。那时候我上午上班,下午晚上加班赶点地学习。”谈及此,陈教授谦虚地表示老天眷顾自己,“那时候做题,大家也都不会。我就在那里一直思考,半夜两点才把题给做出来。”尽管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想到自己当年把题目钻研出来,深思求答,他依然有几分骄傲与自豪。陈教授坦言:“我一开始并不喜欢水泥专业,但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渐渐热爱上了它。而退休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甚至把它当成了一份爱好。”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已到悬车之年的陈教授虽然体力、脑力都不复年轻时候,但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紧跟时代,学会了计算机制图、还经常给学生做修改。他解释道,“现在的仪器都很先进,不学习是跟不上的”“利用业余时间做我自己想做的,这也是退休生活的一种。”而且,他还很清晰地认识到,“工作中有些问题出来后,要怎么解决,最终还是要把现代科学手段方法和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所以不断学习是重要的。”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坚持终身学习,还要不断地结合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发展、进步。陈教授在退休之后,不但自己坚持学习,还多次应邀连续在《中国建材报》粉磨节能专栏解答读者技术难题。最近,受中国水泥协会委托,他在组织起草《水泥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古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孙康孜孜不倦地阅读以成饱学之士,官至御史大夫;车胤勤学好问终成吏部尚书;匡衡亦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陈教授的精神也许便是如此,正是这种对于学习苦心孤诣、一心求索的态度,才能让他为之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砥志研思 老有所为

陈教授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水泥粉磨工艺及设备)教学、科研与设计工作40年;完成水泥厂工艺设计30余家;节能环保技术改造100多家;2006年退休以来,老有所为,应邀到国内近千家水泥企业咨询服务、讲课培训。他经常说,退休后只想把自己“没做完的事情再做做”。

在采访期间,陈教授多次提到“节能减排”理念以及现如今的“绿色技术创新”理念。他一直情系水泥工业环保工作,为“清洁生产、净化粉尘、脱硫、脱硝”等技术进步而积极奉献,他认为这是“尽自己能力做点事”。在水泥助磨剂的研发初期,许多专业同行提出质疑、甚至是不相信,但最终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有了国家标准。这期间的压力之大,工作之艰苦,我们难以想象。我们只看到了一位成功的人士表面的荣光,而忘了他背后有多少汗水淋漓的工作与夜以继日的实践。陈教授笑谈,当年曾有一句俗语很出名,水泥厂就是“晴天扬灰场,雨天水泥场”,足见条件之艰苦。但他带“材料专业”学生到现场生产实习的时候,就经常坚定地对他们说,“你们要相信,经过几代水泥人不懈的努力,这一切将会改变,一定会好起来。”

果不其然,近些年的水泥工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陈教授很开心地解释道:“现如今很多水泥厂的生产设备、环保条件,人工智能化、自动控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创新工作还需再上一个台阶,技术进步的‘接力棒’,更需要年轻的一代,不断地传递下去”。

陈教授普及推广水泥助磨剂技术30年,编著、主编、出版《水泥助磨剂应用指南》《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文集》等著作7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多次全国技术大会宣讲水泥助磨剂、多年来深入基层近千家水泥企业传经送宝、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为水泥助磨剂在国内水泥工业粉磨节能、普及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在国内第一个出版《陶瓷研磨体应用技术》专著,发表多篇科技文章,为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立人成才 老有所乐

问及当年的学生,陈教授还历历在目,多年过去,那些或是优秀,或是成绩平平的学子,依然在他的脑海里有着清晰的影子。陈教授和我们谈起了那些令他骄傲的弟子,也给我们讲述了不胜唏嘘的故事。他为学生们取得的成就和业绩深感骄傲,也为学生们艰难人生的奋勇拼搏而欣慰,这就是一位好师者。

陈教授还说,他非常看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水泥相关行业。他在上课时经常给同学们举自己在实践经历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希望同学们不要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陈教授也鼓励道,其实学生们在校内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在社会上的工作很多还是要看今后的个人的机遇。但学校内的学习的确可以为我们打好基础,认真上课是一定会有所收获。

退休前,陈教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退休后,陈教授把自己工作几十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人生阅历又给身边的年轻人“传帮带”一番。对他而言,退休了,不意味着“此生休矣”;而依然怀着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份热爱和一份责任,力所能及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去;在融入社会、老有所为中付出智慧和辛劳,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温暖。

生活中的陈教授每天早晚都会出门散步,过一种健康而悠闲的生活。也会经常写写散文,闲时作些书画。这和他在水泥相关领域的“高强度奋斗”似乎大为反差,但这却是陈教授老有所乐的表现。她认为,只有身体健康才是继续好好工作的本钱。

陈教授自始至终热爱着他的专业、他的工作,并甘之如饴。他“平常而不平庸、自信而不自大、低调而不低档、严谨而不拘谨”的人生信条;他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态度;他退而不休、继续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拼搏奋斗的积极养老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万事皆难,风雨犹晦。既踏上征途便从此一路征服,哪怕年华逝去,青春不在,仍可将学习的所有当成新火试新茶,奋斗趁年华。